2025-07-06來源: 藝術中國 |
2025年1月9日,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惠州)建筑藝術計劃在龍門縣南昆山發布。由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4位普利茲克獎得主和8位國際知名建筑和規劃大師組成的顧問團,以及128名國內外業界精英共同參與了此次發布會,旨在共創全球設計、建筑領域的“天堂”。 南昆山與羅浮山,這兩座森林覆蓋率超92%、藏有78處溫泉眼與200余處文化遺跡的生態雙子星,橫亙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腹地。在它們之間,一條全長218公里的“最美旅游公路”聯通兩山,呈“8字環狀”。它將被建設成為連接南昆山與羅浮山的紐帶,更好地輻射沿線鄉鎮和經濟節點。目前,“環兩山建筑藝術計劃”首批項目——“東坡樂事”方案公布,即將呈現。 環兩山最美旅游公路 “環兩山建筑藝術計劃”邀請建筑師與藝術家合作,以“東坡樂事”中的詩句為靈感,注入當下的生活方式趣味,在這條“最美公路”上設計建造山野驛站與藝術裝置。 何為人生樂事?早在宋朝,“生活藝術家”蘇軾提筆吟詩,給出了他的答案: 清溪淺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話, 暑至臨溪濯足,雨后登樓看山, 柳陰堤畔閑行,花塢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聞鐘,月下東鄰吹簫, 晨興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 開甕勿逢陶謝,接客不著衣冠, 乞得名花盛開,飛來家禽自語, 客至汲泉烹茶,撫琴聽者知音。 蘇軾《賞心十六樂事》 每座驛站的空間形態與所在場地的自然人文深度嵌合,同時呼應蘇軾的詩句意象,從而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場所氛圍——讓空間回歸自然語境,在南昆山—羅浮山之間,營造可以社交、慢飲、體驗的在地生活場景。 繼續閱讀,探索建筑師朱培棟(line+)、張海翱、劉可南(旭可建筑)、劉陽(大料建筑)、陳昊 & 胡琛?。ê蠅m建筑)、胡興(青微舍)、羅宇杰、臧峰(眾建筑)、曹睿芝(MLA+)、郭廖輝、陸嘉鴻(有限設計)、徐浪(合造社)與藝術家陳卓、蘇暢、李怒、劉慶元、徐子薇、位昂、朱雄毅、高美琳、許剛、Chaosteria、彭曉悟合作設計的山飲驛站方案,理解他們如何解構宋代文人的閑情野趣,化為山野中的空間語言。 碧道長亭 “柳陰堤畔閑行” 建筑師:朱培棟 | line+ 碧道長亭(長亭驛站)是由建筑師朱培棟打造的“東坡樂事”主題驛站。場地狹長,臨增江而立,背靠山下村莊,且原生樹木蔥蘢。建筑以“長亭”為意向,順應極其狹長的場地,沿江面一字展開,形成超尺度的江邊涼亭。連續的長亭屋頂之下設置了三處相互分離的為往來游客和騎行愛好者服務的功能盒子,盒子之間留出多處貫通環山碧道與江面之間的景觀通廊。 設計最大程度退讓已有江堤和原生林木,以裝配式鋼木結構為骨架,搭配毛石,片巖瓦等當地材料,與場所環境的先來者“共營”、“共建”、“共生“,再現東坡先生筆下的柳蔭堤岸閑行處。 月下聞蕭 “月下東鄰吹簫” 建筑師:張海翱 月下聞簫(半弧嶺驛站)是由建筑師張海翱打造的“東坡樂事”主題驛站。半弧嶺驛站巧妙運用以彎月的微笑曲線的兩個弧線元素,精心規劃出三個功能各異的空間:騎行??奎c、咖啡輕餐區以及廁所區域。 三個坡屋頂建筑體量通過灰空間(過渡空間)的屋面實現有機連接,自然融合成一道流暢的曲線屋頂景觀。屋頂下落到地面可供人們休息處一棵風鈴木穿過屋面,實現月下聞簫的畫面感。各灰空間的設計還充分考慮了觀景需求,讓身處其中的人們能夠遠眺峽谷農業生產景觀。 榕下聽音 “撫琴聽者知音” 建筑師:劉可南 | 旭可建筑 榕下聽音(千年古榕驛站)是由建筑師劉可南打造的“東坡樂事”主題驛站。設計在千年古榕下的這塊歷史悠久而雞犬相聞的場地上展開,將場地上斷裂的各種元素和空間關系修補再次鏈接:通過弧線景觀墻將古榕樹和村口老大門調和成村口景觀系統;用輕鋼挑檐把古榕邊三個小樓連成一個整體,成為景觀系統的主要界面;再為這三個小樓量體裁衣,置入新的功能,助力它成為老社區的活力中心,也成為在地村民和游客共娛的空間舞臺——古榕的年輪藏著歲月的故事,新置的功能載著當下的煙火,終成了以聲傳心、以景會友的知音之地。 步花洄 “乞得名花盛開” 建筑師:劉陽 | 大料建筑 藝術家:陳卓 步花洄(鐵崗河驛站)是建筑師劉陽攜手藝術家陳卓打造的“東坡樂事”主題藝術場景。在最美旅游公路和鐵崗河流之間的竹林里,蘇軾的一生在此回轉展開。起點是進士及第開始的恣意人生(入口廣場),奈何屢遭彈劾一路被貶(暗路長廊),身至惠州在人生路口乞得名花盛開(漫影花廳),最終豁然路轉,在溪邊灑脫頓悟(水畔秋千)。 蘇軾的一生,像一塊薄鐵板:柔,千磨萬擊能泄勁;剛,千錘萬鑿仍復還。歲月銹蝕斑斑,隨歲月加深,路有陰晴,人有肥瘦,現實與記憶,于此聯結。問曰:名花幾時盛開?名花從來盛開。 重景環 “花塢樽前微笑” 建筑師:陳昊、胡琛琛 | 合塵建筑 藝術家:蘇暢 重景環(綠屏石灘驛站)是建筑師陳昊、胡琛琛攜手藝術家蘇暢打造的“東坡樂事”主題藝術場景??臻g猶如漂浮的圓環,時而如定格的畫面,時而如流動的影像,將山河之景盡收眼底,也映照出當下的從容與溫柔。在此,游客穿行于花香四溢與茶香繚繞之間,俯仰之間,感受到山林饋贈的微笑與心靈的片刻療愈。 “重景環”作為核心結構,直徑約16米,低懸于石壁之上,內設上下雙層平臺:下層圍坐而談,上層仰躺觀景。下方則為三組多孔實體,分別為茶飲鋪、小型公廁與儲藏空間,其粗糲表面與廣場鋪地的毛石形成統一質感。設計在材料上引入惠州本地常見的竹材,嘗試以竹子為模板澆筑混凝土,呈現出區別于傳統工藝的立體肌理,回應山林肌理與自然語言。 半山云海 “雨后登樓看山” 建筑師:胡興 | 青微舍 藝術家:李怒 半山云海(半山云海驛站)是建筑師胡興攜手藝術家李怒打造的“東坡樂事”主題藝術場景,共赴一段人、山、云共生的“云海療愈”詩意旅程。山腳設有“山行驛”,以臺地式結構串聯咖啡區與登山步道,是補給起點亦是觀云首站;中段設“吾鄉亭”,融合宋代建筑風格,以藝術化語言傳達對傳統人文的致敬與情感歸屬;山頂處為“臥云榭”,輕鋼折板模擬云層涌動,反光材質與天光交匯,亭體隱入云端,營造出登高望遠、身入云海的沉浸感。整個路徑順應地形高差展開, “最小干預”嵌入自然,以云勢為序,串聯山形與文脈,使每一次登高都成為一次與自然對話、與心靈和解的療愈之行。 古橋微館 建筑師:羅宇杰 藝術家:劉慶元 古橋微館是建筑師羅宇杰攜手藝術家劉慶元打造的“東坡樂事”主題藝術場景。建筑師在調研中發現, “鵝胸”與“板凳”是惠州鄉土古橋的兩種基本建造形制。于是,在十三壩古橋邊的竹林間,微館與棧橋自然嵌生其中, “鵝胸”壩的形態作為“古橋微館”,館藏藝術家十數幅對鄉下古橋的悉心摹畫, “板凳”則作為行進至展館的悠長路徑棧橋,整個游覽體驗借竹林間的縫隙生成來訪者的停留空間,人們在竹林間、棧道上、木臺上,倚靠、坐臥、靜思,遙望古人匠意的古橋營造,傾聽溪水清澗的潺潺流水。 風袂驛 建筑師:眾建筑 | 臧峰 藝術家:徐子薇、位昂 風袂驛是眾建筑的建筑師臧峰攜手藝術家徐子薇、位昂打造的“東坡樂事”主題藝術場景。這里是輕揚、休閑、舒適與動感的一組公共空間,是“衣袂當風的驛站"。密林中的屋頂,如被隨手脫去飄揚的衣衫,被微風輕輕吹起的輕紗,在林間飛揚,舞動。材料選擇膜材與細鋼絲,形態輕柔多變,邀請人們放下生活中的繁重束縛,感受運動與自然帶來的寧靜與自由,以放松的狀態接待來客。 下浪大幕 建筑師:曹睿芝 | MLA+ 藝術家:朱雄毅 下浪大幕是建筑師曹睿芝攜手藝術家朱雄毅打造的“東坡樂事”主題藝術場景。瀾石河從羅浮山高處流下,被分流成大大小小的水脈,穿過竹林、水田、村莊。盛夏時分,沒有一平米的水面會被浪費,天幕扎得滿滿當當。即使是冬天來踏勘,也能通過石灘上無窮無盡帶著鐵鉤的卵石,窺見夏日盛景。在社交媒體搜索“下浪”,會看到100種嶺南人戲水的姿態:把板凳搬上淺灘,把西瓜浸入溪澗,把天幕扎上卵石…不如就在這幅瀾石嬉水長卷上,加上一片大號的天幕吧。 明月塢 建筑師:郭廖輝 藝術家:高美琳、許剛 明月塢是建筑師郭廖輝攜手藝術家高美琳、許剛打造的“東坡樂事”主題藝術場景。湖心島上的花房被重新構想為一處與蘇軾對話的詩意酒塢,將對酒賞月的文人雅趣的類型和意向進行一次重組和虛構。 底層架空讓島即是花園變得完整,由隨機排列的細鋼柱支撐的建筑以輕盈的姿態懸浮于花園之上,混凝土如同抽象的船底,上部輕質的鋼結構保留的原花房拱形構架,庇護空間里的人,空間的核心是“雙月”并置:立面南北兩側各有一輪可轉動的明月裝置,分別朝向村落與水庫隨機轉動,與現實中的月象呼應。當訪客沿樓梯步入原花房屋頂中,烏篷下的拱形框架將視線引向遠方——天幕中的真月、立面的幻月與水中的倒影在此交疊,舉杯追問“明月幾輪?”。 鳳谷驛 建筑師:陸嘉鴻 | 有限設計 藝術家:Chaosteria 鳳谷驛是建筑師陸嘉鴻攜手藝術家 Chaosteria 打造的“東坡樂事”主題藝術場景。鳳谷驛藏身于水庫湖畔的山坡臺地間,如傳統道旁茶棚般輕盈棲居,五指狀的觀景挑臺從林間探向水面,將水庫風光盡收眼底。棚頂覆土與山林綠意相融,棚下提供咖啡休憩等便民設施,讓旅途更愜意。單車路徑蜿蜒穿梭,引導騎行者自由探索臺地與山林,感受運動與自然的和諧共鳴。這里不僅是休憩點,更是一處承載溫情、擁抱風景的所在。 午倦宮 建筑師:徐浪 | 合造社 藝術家:彭曉悟 午倦宮是建筑師徐浪攜手藝術家彭曉悟打造的“東坡樂事”主題藝術場景,展示了一個日常又反差的幽默場景:學者手持書卷,本想在午后閱讀學習,誰料困意來襲,索性倚在藤枕上沉沉睡去…… 從這一場景出發展開想象,午倦宮為每一個睡意來襲的現代人提供了一個可以安置午后倦意的精神場所:憩于樹下,眠于石上。午倦宮在多棵百年大樹所構成的蔭蔽之下,猶如由巨石所構成的遠古遺跡,將午后的倦意帶回人類本能意識中安全的憩居地,為睡意找尋一處安心之所。 建筑師通過場地要素和文化淵源的編排,使文化不再“懸浮”,而是成為可見可感的空間在地扎根。藝術家的作品不再孤立在美術館的展臺只可遠觀,而是與山野共呼吸,與日常親近的大地藝術,使“東坡十六樂事”有了具象的場景?!皷|坡樂事”的風味茶飲與文化共創拓展了的戶外的體驗維度,重現千年前“文人雅集”的山野日常,重新交還給生活的審美。(圖文來源于主辦方)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