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6來源: 藝術中國 |
學術研討會現場 2025年5月14日,“踏月嘶風——老甲大寫意作品展”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通過80余件作品與文獻,全面呈現賈浩義(筆名老甲)六十余年藝術探索的成果,這是老甲作品第一次在上海展出,引發學界與公眾的廣泛關注。展覽將持續至9月10日。 展覽由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擔任策展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石墨擔任出品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林明杰擔任學術主持。展覽開幕當日,舉辦了主題為“筆墨的在場與超越:老甲創作中的現代性詮釋”學術研討會。來自上海、北京及全國各地的美術理論學者、藝術家匯聚一堂,以老甲的作品為出發點,對中國當代水墨的走向展開深入探討。 展覽策展人、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主持研討會 學術研討會由吳洪亮主持,吳院長提到賈浩義是北京畫院1957年建院以來,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非常有影響力的老一輩藝術家之一。在上世紀90年代,賈浩義作品的個人風格已極其凸顯,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創辦了老甲藝術館,今天的展覽正是老甲藝術館與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合作主辦。今天期待各位學者,借由老甲的藝術創作,來探討當下中國水墨畫所面臨的問題。 美術理論家、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主任皮道堅 美術理論家、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主任皮道堅首先發言,他認為20世紀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現當代轉型不僅是中國美術史,也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在近百年的轉型過程中,賈浩義是“張力與表現”階段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首先,老甲的藝術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表現出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第二,他借鑒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精神過來,和寫意文化傳統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新的筆墨形體;第三,他的藝術里記錄了改革開放之后追逐理想的時代靈魂。以此展覽為起點,希望未來有更多人研究老甲的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美術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鄭工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美術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鄭工認為對藝術家的現代性轉型分析要結合大的時代背景,同時對其本體語言進行深入研究。他認為,1978年是賈浩義現代性轉型、從原有藝術模式沖出來的關鍵時間節點,其內在原因值得深入研究。在水墨形式語言方面,如果從筆、墨、形、意四個方面來分析,賈浩義的突破點在“墨”,他抓住了墨,但沒有放棄筆、形、意。他以墨為先,把把筆、形、意隱含于墨之中,正是這種隱含,使他的墨的有了一種內在的力量。 賈浩義 連環畫《艷陽天》人物形象之肖長春 41X28.5cm 1975年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上海美協原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原副院長張雷平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上海美協原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原副院長張雷平提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老甲擺脫了寫實模式、充滿動勢的大寫意作品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革開放以后,他的眼界開闊了,但是不盲從,而是充分去理解、吸取西方藝術里面對他有用的東西。老甲的畫遠看很整體,但是近看內部的筆觸、墨團以及疏密之間的關系都是經過嚴密考慮的。這種視覺效果,與世界現代藝術對平面的追求相吻合。同時他反媚俗,要追求自己的精神,在風風雨雨中走出自己的一條水墨道路。 老甲 西班牙斗牛 120×120cm 2007年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雷子人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雷子人談到在學生時代就關注賈浩義的繪畫。賈先生從連環畫、寫實繪畫一路走來,在1972年突然決絕的與過去說再見,一定有他內在的動力支撐和特別想表達的東西。在他看來,老甲在建構圖像時,往往選擇一個動態的結構,他刪掉了傳統里對長線條的運用,只留下了雕塑一樣的點與面,越來越像純粹靠攏。在他的作品里,有草書的意味,或許來源于黃庭堅書法的沿襲。 本次展覽學術主持、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林明杰 本次展覽學術主持、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林明杰以《老甲藝術隨筆》為例,指出賈浩義的思想對今天的啟發。比如說老甲談到很多東西都是因為我們思想有了枷鎖、局限,自己走到一條死胡同里去了,才讓我們的創作發生了很多困難。吳冠中最后一次來上海時跟我說“我過去說風箏不斷線,今天我覺得這個線也是可以不要的”,而老甲早就提出“中國畫是沒有底線的”,這些都證明了老甲思考的前衛與深刻。今天我們面臨的根本問題不是創作與技術,而是思想的啟蒙,這些在老甲的思考里非常多見。海派的精神就是海納百川、自由開放,老甲的精神與海派一脈相承。 老甲 《策馬圖》 43x40cm 20世紀90年代 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文匯報創意策劃總監張立行 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文匯報創意策劃總監張立行談到,往往我們看很多中國畫家的作品,內心比照的參照物是原來的中國畫,但看賈先生的畫,讓我們想參照的是國外的很多藝術品,這是很不同的一點。作為海派發源地,上海也有很多不錯的與老甲同齡的新水墨藝術家,但老甲創新的步伐更大。他的繪畫是穿越時間的,今天仍然很新,像抽象畫一樣,帶給觀眾無窮的想象與體悟空間。期待上海以這次展覽為起點,吸引越來越多優秀的水墨藝術家。 上海市創意設計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美協理論與策展藝委會委員徐明松 上海市創意設計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美協理論與策展藝委會委員徐明松認為現代性不是石頭里蹦出來的,可以從歷史和傳統的文脈當中去接續。以牧溪的《六柿圖》為代表的傳統里的現代性,在賈老師的作品中得到非常好的體現。觀眾在賈老師的作品當中感受到大的視覺張力,某種程度上是對“大美”的認知和感動,中國人尤其能感受出這種深層的、宏大的、雄渾的美學意象。這是考驗藝術家功力、思想是否深厚的重要標準。 老甲 《巴特爾》283×191cm 1997年 河北美術研究所所長贠冬鳴 河北美術研究所所長贠冬鳴作為賈浩義的弟子,分享了整理賈浩義日記和畫語錄的感悟,他說:真正的藝術家都是孤獨的,賈老師也在孤獨中走向了出眾。老甲在藝術思想上的貢獻大于他的繪畫,他上大學時就在日記里面寫出“讓繪畫審美的范疇得到拓展”的雄心壯志。賈老師講無論古今和東西,其實他在工筆畫上也下過大功夫,他的思想經過了一個淘洗、冶煉,逐步成型的過程。賈老師非常贊賞上海的開放包容,他在六十多歲的時候曾經說過,我要搞一個全國性的巡展,首站一定是上海,他生前沒有實現的愿望這次實現了。 文藝評論家、原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 文藝評論家、原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指出現在中國畫越畫越大,但尺幅大不等于格局和氣場大,老甲的小畫照樣有大畫的氣場和格局。從視覺張力來說,它是一種超大力量感的超寫意畫;第二,老甲的筆墨中有特殊的力量感,圓筆和方筆在老甲的畫中渾然一體、筆墨交融;第三,老甲把中國畫里對馬和牛的表現往前推進了一步,體現出寫意之美、力量和速度之美。老甲把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轉化為大塊意氣,啟發今天的中國畫一定要征服年輕人、要創造和現代社會相匹配的圖像和圖式。 藝術批評家、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 藝術批評家、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提到,賈老師的很多學術成果還沒有被學術界充分認識,這個展覽證明了它的藝術價值,值得進一步挖掘。他引用喬伊斯·布魯斯基的話“所有的藝術家都不是真正的嚴格創新者,而是考古者”,指出賈老師從1970年代起開始對傳統的潑墨、潑彩、大寫意進行研究。同時,他也借鑒了西方塊面的處理方法,使得他突破了傳統局限,更好地與現代文化語境相諧和。老甲作品里雕塑的力度感、造型的塊面感以及和現代建筑的呼應,在中國畫當代轉型過程中做出了具有高度的新貢獻。 老甲 歡樂的草原 124x248cm 1993年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丁設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丁設首先用“概括與力量、松弛與自信、趣味與格調、形體與氣場、節奏與流動、書寫和意境、渾厚和靈動”幾組詞來形容老甲的繪畫。他認為自己作為一名創作者,感受到老甲的一種力量,這是一個對本土文化自信的藝術家的作品對觀者心靈的震撼。中國當代水墨不管未來往哪個方向去,都要根植于對中國本土文化的認知,這是滋養筆墨和人文精神的根基之所在。老甲的繪畫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可以進一步研究探討,為中國水墨的未來尋找一條非常好的發展路徑和渠道。 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丘挺 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丘挺提到老甲是具有不斷自我質疑和否定精神的藝術家,值得所有藝術家學習。他從工筆到簡筆的過程,讓人想到南宋的梁楷。梁楷師從賈師古,是李公麟一脈,后面變成非常豪放的簡筆。與梁楷一樣,老甲追求的目標也是純然極致。從老甲的馬可以看出,他追求超越于時代的精神。氣概豪縱,又有著對生活的具體感受,同時畫面非常講究筆勢、飛白、虛實、速度之間的關系,其撲面而來的生機活力最打動人。中國畫強調程式,但更強調精神的超越,藝術本身不是目的,通過藝術形成一個自由、渾厚、大寫的人,才是最終的指向,這在老甲的畫里體現的淋漓盡致。 老甲 《敕勒歌詩意》 138X70cm 2012年 韓國衣戀集團文化事業部策展人白明女 韓國衣戀集團文化事業部策展人白明女深情回顧了與賈老師同行的30余年,賈老師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與生活中的樸實真誠讓她一生都受用。在賈老師生命的最后階段,手已經顫抖了,但還一直在思考藝術的發展。我們每個人都應像賈老師那樣,做一粒種子,種到地下,打碎自己,結出更好的果子。希望衣戀集團收藏的賈老師的作品未來能在韓國有更好的展出和推進。 學術研討會現場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老甲是中國水墨現當代轉型過程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他的很多學術探索尚未引起學界足夠的關注與研究,值得進一步研究。希望通過這次展覽,引起更多人對老甲藝術的關注,這對研究中國水墨未來往何處走,將大有裨益。(編輯 | 許柏成 圖片 | 老甲藝術館) 老甲 方筆之駒 69×69cm 1999年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