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來源: 藝術中國 |
“靈石與清泉”黃方啟的水墨世界,桂湖美術館展覽一隅 文/洪隱 1982年生于閩東古鎮穆陽的水墨藝術家黃方啟的個展“靈石與清泉”作為桂湖美術館“2025年中法文化之春·福州站”同期登場的重要展覽之一,以別具一格的東方面貌穿透文化時差,在國際語境中呈現其創作的地域性、當代性與作為水墨推演者的超驗特質。 通過漢學家的眼光回望東方藝術文化,乃是黃方啟一以貫之的學術途徑。譬如《大象無形》中,法國漢學家朱利安述論:“在中國,畫家、詩人皆不描繪清楚分明、無稍間斷的特征。實際上,他們的這種狀物方式并不是為了更清楚地展現事物,從而喚起它們的在場;他們在‘有’‘無’之間狀物,把事物畫得既存在又不存在:既在場又缺席,半晴半陰,似晴似陰?!敝炖菜灾赶蚬糯?,對于今人黃方啟卻也同樣成立,其筆下水墨的推演正是在有無之間狀物,黑白通式,隱隱約約,虛虛渺渺。 黃方啟 漢 紙本水墨 70x140cm 2023 一百多年前,通曉中國地理、哲學、歷史、文學、建筑、藝術等全能型的法國漢學家沙畹從歷史學角度對唐代畫家李昭道《九成宮圖》的研究,對于黃方啟亦是啟發。沙畹翻譯了諸多中國經典著作,且像中國古代文人那樣做注疏,以便法國人能讀得懂。這種“注疏”既是黃方啟的讀書之法,也是其作畫之術,虛渺背后的考釋引證近乎“訓詁”。 黃方啟 過去 紙本水墨 70x140cm 2023 桂湖美術館一樓的法國攝影展《攝影大觀—法國透視》,是剖析現實社會問題的直接觀照,與黃方啟將現實問題隱于筆墨背后的手法截然不同。從表征來看,黃方啟的水墨創作是去現實化的,意在營造社會景觀的“月之背面”,月光中勾勒暈染東方精神的本體與外延,以水墨美學的方式處理心智對外界的反饋與情緒遺存,反而在氣韻之中與柏遼茲的法式浪漫音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黃方啟 新華 紙本水墨 70x140cm 2023 白云山下,時過境遷,穆陽鎮早已不是宋代時期的“繆洋”,黃方啟書齋式的工作室(展覽現場局部營造),遠離塵俗的水墨道場,隱于尋常的街頭巷尾,開門人間煙火,閉門深山古剎,以書為園林,構建內在時間場域,學術研究與繪畫創作均在其內,偶爾會友似古人,品茗清談抒懷。方寸之境,洞天福地,水墨推演,古往今來。倘若從短暫的個人史來看,黃方啟不斷面對與處理的是與自己、親人、家鄉的三重關系。自我的肉身與神思,血脈的根源與變異,家鄉的重塑與變遷。此三重關系使其時時警惕,警惕于自己是否葆有最初的純真童夢,最終見諸水墨。 黃方啟 普照 紙本水墨 97x180cm 2019 穆陽鎮位于穆水下游,自古便是閩浙物資交流必經之地。穆陽人靠交通優勢繁華數百年,作為物資集散地的碼頭的功能一直到上世紀初才逐漸消失,公路取代水路。物非人非,皆有其勢。黃方啟自有異于常人的稟賦,其心中穆陽山水的脈絡與譜系是完整的,堪輿意識里的全息之境,和幼時無異,與宋朝相通。風從何處吹來,水往哪里流去,原有的山林古道、街道格局、碼頭渡口、寺廟道觀、古賢者讀書處等等皆在其心念之中。關于夢境似的童年場景,宏大勾勒與細膩入微兼具,映射浮華煙云中的霓光幻化,如此種種超驗特質在其水墨作品中隱約可見。 黃方啟 日 紙本水墨 34x34cm 2018 與古人的同境推演,則穿透了古今更為漫長的時差。時空疊折,仙人浮槎,一念千年,古老的靈魂超越文本,唯其如此得以與空間對立統一,無論四洲九山八海,還是海中三島十洲,在無何有之鄉,虛室生白;與古人對立同一,萍水相逢便是知己,穿過村學、鄉學、縣學、府學、省學及至蟾宮折桂,水墨衣缽直覺傳承。圖示與氤氳氣韻背后的深層邏輯看似模糊實則晰明篤定,且按黃方啟自己的總結:“水墨的衣缽便是在陳述與紀錄著人與天地的交感,浮生宵漢,丹青月華”。以真山水見水墨真形,懷古知遠,此中可見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 黃方啟 遠古 紙本水墨 150x120cm 2017 中法時差,見諸朱利安《大象無形:或論繪畫之非客體》與法國數學家龐加萊的《科學與假設》5,前者狹義,后者廣義。圖畫物外事,變幻初無形。非客體以觀復,呼吸其內,生化意象,有無之間,隱匿自顯。龐加萊曾帶給愛因斯坦與畢加索的影響,亦啟迪黃方啟對事物關系的探微。古今時差,擬古而見未來景觀,上古余音裊裊煙波浩渺,山水情義濃濃紫炁升騰。穆陽以其淳樸精微而呈現玄妙廣大,天地人濃縮于書齋感應真山水,塑造著黃方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玄學觀。作為高度自知與自覺的水墨推演者,黃方啟的筆下,唯有時間。萬物視角皆宜,在時差的場域中漫游,靈石為媒,清泉為介,影影綽綽,剎那懸殊,姿態橫生。遙可望者,或為法國藝術家皮埃爾·塞內,以作品“One”持續二十載攜茶道精神“一期一會”,直面瞬間的“不可復制性”,走遍三百多座城市。水墨之道,在乎推演;推演之路,閩人黃方啟謂之終生事業,無遠弗屆。 因循小暑,隱入云山 寫于半飲堂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