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來源: 藝術中國 |
展覽現場 文/ 彭鋒 圖像生產曾經是當代藝術的主要形式。然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有了更加便捷的圖像生產技術,圖像很快就泛濫成災。圖像以最有力的方式給圖像去勢,從而將藝術逼回到更原始的形式,逼回到材質。 藝術家李洪波展覽現場 圖像的直觀和曖昧,讓它在跟語言的競爭中取得了優勢,在20世紀語言轉向之后,很快就迎來了圖像轉向。但是,當文生圖技術發展起來之后,圖像與語言之間的區別就不再重要。只要文字可以生成圖像,圖像就可以還原為文字。文字與圖像都是符號表達,它們之間可以自由切換。 藝術家張曉棟展覽現場 但是,作為符號表達的圖像需要依附某種材質,否則就無法得以顯現。但材質可以不依附圖像,材質無法還原為圖像,更無法還原為語言。人工智能可以征服語言,進而征服圖像,但無法征服材質。如果人類面臨與人工智能的競爭的話,人類或許在材質領域尚有勝算。 藝術家莊紅藝展覽現場 在相似律被圖像生成技術祛魅之后,人類或許只能靠接觸律來維持人性,在完全透明的時代維持某種暗箱。事實上,離開某種形式的暗箱操作,藝術就不再存在。在這種意義上,藝術與巫術一脈相承。 藝術家羅璐展覽現場 共同藝術中心從一開始就關注藝術中的材質。十年前中心的開館展“紙是”,展出了一批以紙為材質的作品。十年后初心不改,再次展出以紙為材質的作品。與媒介只是讓圖像顯現不同,材質展現自身。如果我們從中看到圖像的話,那也是材質決定的圖像。當代藝術在圖像思維疲倦之后,會迎來材質思維嗎?在圖像轉向之后,會出現材質轉向嗎?材質能夠不借助文字和圖像進行自我表達嗎?這個展覽和共同藝術中心的十年堅持給我們提出了問題,或許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答案。 2025年7月8日于北京大學均齋 藝術家李洪波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共同藝術中心于2025年7月12日推出“材質與表達”十周年特展。本次展覽由彭鋒策展,呈現李洪波、羅璐、莊紅藝、張曉棟四位藝術家以紙為媒材的作品。自2015創立之初,共同藝術中心便始終聚焦藝術創作中的材質語言。十年前,共同藝術中心以開館展 “紙是” 開啟對紙材質的深度探索,展出了一批極具先鋒性的紙藝作品;十年后初心如磐,再度以紙為核心媒介,延續材質與藝術表達之間的深層對話關系。展覽持續至8月5日。 藝術家張曉棟展覽現場 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材料的選擇往往成為藝術家觀念的延伸。李洪波以紙張這一古老媒介為載體,顛覆了雕塑藝術的靜態本質,將“柔韌”與“流動”注入凝固的形態中,構建了一場關于視覺欺騙、文化隱喻與物質覺醒的哲學實驗。他的作品不僅是對傳統雕塑邊界的突破,更是一場跨越東西方藝術邏輯的對話。他的紙雕藝術最令人震撼的,莫過于對材料物理屬性的徹底重構。借鑒中國傳統紙燈籠的蜂窩結構,將數千張薄紙通過特殊粘合劑逐層堆疊,形成兼具韌性與彈性的紙塊。這種結構使得原本脆弱的紙張既能承受各種工具的切削,又能在外力作用下無限延展,一個看似堅硬的頭像,可被拉伸為十米長的紙鏈,再復原如初,仿佛被賦予生命。 藝術家李洪波展覽現場 藝術家莊紅藝以原本柔軟的宣紙堆疊出絢爛的色彩花海,他巧妙運用噴涂技法,讓觀者在不同角度能領略到截然不同的色彩世界。當人們觀看和解讀世界時,總會帶著特定的視角,而莊紅藝用最直接的方式,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不同視角下世界的千差萬別。 藝術家莊紅藝展覽現場 莊紅藝的 “花城系列” 最終以紙本作為最佳的材料呈現,而紙本正是他創作靈感的源泉,這靈感源自中國濰坊的傳統藝術。每到過年前,濰坊都會印制大量貼窗用的窗花,圖案多為玫瑰或牡丹。這些花兒在特定季節的集市上綻放般鋪開,給莊紅藝留下了極好的印象,成為他心中一份長久留存的記憶。 藝術家羅璐展覽現場 1992年羅璐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1997 年畢業于荷蘭密涅瓦藝術學院,同年便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蘭記?德?浮瑞茲藝術畫廊舉辦了首個個人展覽,初露鋒芒便受到藝術界的關注。在歐洲旅居的漫長歲月里,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為她的藝術創作埋下了獨特的伏筆。在羅璐的作品中,總能感受到復雜情感的交織纏繞。她對愉悅與痛苦、黑暗與光明的協調,并非簡單的拼接,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深刻感悟,仿佛在作品中構建了一個情感的平衡支點,讓看似對立的情緒在此和諧共生。 藝術家羅璐展覽現場 她以一根根的線為媒介,在編織的經緯之間,將原本無生命的材料賦予了蓬勃的生命力。那些縱橫交錯的線條,像是她內心思緒的延伸,每一個針腳都藏著自我探索的印記。歐洲的人文氣息與東方的內斂底蘊,在她的編織中悄然融合,讓作品既有細膩的情感溫度,又有跨越文化的深邃意境,成為她與世界對話的重要方式。 藝術家張曉棟展覽現場 藝術家張曉棟是龍鱗裝書籍藝術非遺傳承人。他發展出的“千頁藝術”,用紙的疊壓就形成了景的隱顯,遠觀萬千氣象、古韻奇觀,近看鱗鱗相疊,如墜夢境。千頁藝術的核心魅力,在于它用物理的堆疊制造視覺的哲學。張曉棟以紙為刃、以疊為墨,創造出獨特的“二點五維空間”,這種視覺張力被夏可君老師稱為“萬物呼吸的共振”。紙頁的凹凸形成微型山谷,光線在其間折射、漫射,色彩隨角度變幻明暗,如同為傳統山水注入了“動態的皴法”。畫面不再是凝固的平面,而成為承載“時間褶皺”的載體。張曉棟找了一種新的創作媒介,看不到任何西方的影子,它深深的扎根于中國文化根脈,但又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世界化的語言?!?/p> 藝術家張曉棟展覽現場 張曉棟以紙為舟,載著我們穿越物質與精神、傳統與未來的交界。他的千頁藝術,在每一次裁剪與堆疊中質問:何為永恒?當宣紙承載的敦煌煙云在展廳中呼吸,當《紅樓夢》的悲歡在鱗次翻飛中復活,答案已不言自明,永恒并非不朽的標本,而是將文明基因注入新媒介的律動。 策展人彭鋒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共同藝術中心 展覽海報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