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4來源: 藝術中國 |
由亞洲藝術當代(Asian Art Contemporary)主辦,攜手韓國慶星大學(Kyungsung University)與紐約 A Space 畫廊共同呈現的跨國藝術展《城市凝望:藝術視角下的風景與歸途》(City Gazes: Artistic Perspectives on Place)正式拉開雙城展期。 城市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生活經驗、文化交匯與身份認同的映照。本次展覽由策展人吉麟(Webson Ji) 與 Ju Hyun Kim 聯合策劃,匯聚了15位亞洲藝術家,以其獨特的視角探索都市與地域景觀的感知、詮釋與重構。參展藝術家包括 Abhishek Tuiwala、Ami Park、易承桃、Doi Kim、Hee Jeong An、Hyunju Lee、Jinwoo Moon、Jun Ho Kim、Minjung Kim、Mok Ji Soo、Paul Mok、PTPC、Sao Tanaka、李相龍與宋香泥。 展覽通過多樣的藝術語言捕捉城市生活的細微紋理——既有日常片段的瞬息捕捉,也有對記憶、遷徙與歸屬的深刻思索。無論是繪畫、攝影、裝置還是跨媒介創作,作品都邀請觀眾重新思考人與地方之間不斷演變的共生關系。在紐約,A Space 畫廊的工業風格空間為作品注入獨特的當代語境;而在釜山,慶星大學美術館的學術氛圍則提供了另一種解讀維度。雙城展陳本身便是“多元視角”的最佳注腳,觀眾可在比較之中體會文化背景下藝術表達的差異性,同時感受跨越文化的共同情感聯結。 透過這些藝術家的創作,觀者得以窺見城市的多重敘事——或懷舊、或批判、或禮贊——共同拼貼出超越地景意義的城市肖像:城市既是歷史的沉積層,也是創意的發生地。 雕塑家 Abhishek Tuiwala 的實踐涵蓋金屬鍛造、木作、裝置與石墨繪畫。他通過解構與重組日常物件建構諷刺性的敘事,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以回應身份、文化轉譯與移民等議題。他的石墨繪畫延續了這種破碎與重組的語言,通過形態異化揭示移民社群的文化裂痕。 藝術家易承桃則通過繪畫、雕塑與數字媒介探討人造物與系統的文化演變,在虛與實的交織中揭示塑造意義的技術與感知機制。Sao Tanaka 生于東京,現居紐約,先后畢業于多摩美術大學日本畫專業、一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碩士,后赴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深造。她的創作受神話啟發,通過無機物質的生成場景探討地域與集體身份認同,并曾獲 POLA 藝術基金會海外研修獎(2024–2025)與澀谷藝術獎(2019)。 藝術家李相龍借用流行文化與網絡圖像的符號,重新設計社會事件與日常經驗,并以繪畫、影像與 3D 動畫等媒介,營造戲謔而荒誕的視覺語匯,重構主流敘事之外的另類視角。藝術家宋香泥工作與生活于北京與紐約之間,2016 年獲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插畫學士學位,2020 年獲普瑞特藝術學院純藝碩士學位。她的創作跨越二維與三維媒介,以繪畫、素描與陶瓷探索身份認同、自我觀照與想象力的無限延展。 韓國藝術家 Hee Jeong An 以候鳥與海洋生物為意象,在釜山的都市景觀與自然生態之間建立對照,凸顯都市語境中自然的存在與魅力。Kim Min-jeong 則是一位扎根釜山的畫家,專注于描繪城市的建筑與街巷肌理,以畫筆捕捉這座城市不斷變遷的風貌。Mok Ji Soo 通過細致記錄與再創作,呈現釜山逐漸消逝的澡堂文化,展現其作為社區紐帶與沉思空間的獨特意義,為當代觀眾賦予新的理解與感受。Jun Ho Kim 則以釜山的地名為線索,挖掘城市記憶。他通過“Juno Tour”項目活化歷史場所,并創建名為“冷藏庫”的民間敘事數據庫,將冰冷的都市空間轉化為集體記憶的觸點。 策展人吉麟與Ju Hyun Kim長期活躍于紐約與釜山,致力于推動跨文化的藝術交流與提升亞洲藝術家的國際能見度?!冻鞘心凡粌H是一場藝術展覽,更是一場跨越太平洋的文化對話。當紐約的都市節奏與釜山的海港氣息在作品中相遇,我們看到的已不只是兩座城市的映照,更是一則屬于全球化時代所有城市的寓言:在記憶與未來之間,在在地與流動之間,藝術始終是最敏銳的見證者,也是最詩意的詮釋者。 (圖文致謝:亞洲藝術當代、釜山慶星大學、紐約A Space 畫廊,文字:陸佳寧) 稿源: 亞洲藝術當代(Asian Art Contemporary)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