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1來源: 藝術中國 |
展覽海報 應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館的邀請,由日本大阪nozomi文化株式會社主辦的“流動的真實”當代藝術展,于2025年9月10日至9月14日在該館舉辦。本次展覽集中呈現了四位來自中國上海、西安、杭州的優秀藝術家——趙宏利、張承龍、王蔚卿、俞意的多媒介創作,涵蓋油畫、瓷板畫、數字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以東方美學的當代表達,展開一場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對話。 展覽現場 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里,在一個流動的時代中,趙宏利、張承龍、王蔚卿、俞意的來自上海、西安、杭州的四位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形式——油畫、瓷板畫、數字繪畫等媒介,通過作品構建的圖景,探索人類情感的依托,試圖尋找生活本相。每一件作品如同一面棱鏡,在虛構與真實、變化與守護的辯證關系中,映照出個體的生命體驗。 鳥人 瓷板畫 45x80cm 2025年 鳥人 瓷板畫 35x50cm 2025年 趙宏利的釉上彩系列作品《鳥人》,以隨性而發自內心的方式探索藝術的“造型”可能,并不刻意追求工整與完美。他將日常生活中的碎片體驗——散步時偶見的異形枝椏、動物園中擁擠的動物身影——通過顏料的流動緩緩鋪展,把生活本身的鮮活與創作過程中的輕松感融匯于畫面。顏料的自然流淌成為內心感受的直接投射,造型依情緒自然生長,宛如一場與自我嬉戲的“造型捉迷藏”,以本能的創作回應現實觸動,保留那一刻的真切與自在。 云水三章-開闔 21.6x38.4cm 數字繪畫 2025年 云水三章-爛漫 21.6x38.4cm 數字繪畫 2025年 對張承龍而言,《云水三章》是一場漫長的思考之旅。以“云水”為喻,象征流動與永恒,將抽象的空間概念轉化為數字影像與繪畫交織的擬像世界。該系列曾以數字動態影像、靜態裝置等多種形式呈現,藝術家的初衷是觸碰那些微妙而淡遠的人類情感——看見不可見之物,遇見未曾相遇之人,了解尚未知曉之事。正如人們不得不訴說內心那些不合時宜的思緒,卻依然努力生活,哪怕不能全然傾心。 時光的褶皺No.2 布面油畫 50cm×61cm2025年 時光的褶皺No.4 布面油畫 50cm×61cm2025年 在《時光的褶皺》系列作品中,王蔚卿以西安市舊小區的樓道、街角,鄉村老屋、庭院與倉庫為描繪對象,捕捉那些被時光浸染的舊事物。斑駁的墻面、棄置的自行車以及散落在角落的舊物件,這些看似平凡的細節在光影交錯間呈現出靜謐的詩意,每一道裂痕都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并記錄著生活的痕跡。藝術家運用厚涂技法強化墻面的滄桑感,以低飽和色調營造懷舊氛圍。通過平視或俯視的幾何構圖,將這些平凡角落升華為具有紀念碑意義的畫面。這不僅是對舊建筑與生活痕跡的藝術記錄,更是對城市化進程中逐漸消逝的記憶載體的凝視。藝術家希望通過畫筆留住它們的美學價值與精神重量,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喚起人們對過往的溫柔回望與思考。 糖衣風景No.22 60cmx45cm 布面油畫 2025年 柔軟的重力場No.14 60cmx45cm 布面油畫 2025年 對俞意來說,衣櫥便是一個世界,縱使擠得滿滿,還是會為下一件留下空間。整齊各色的衣裳縫隙散出淡淡的樟腦味兒,衣架和衣架之間,懸掛著無數個“我”,時間在此凝固,喚起一個個瞬間的記憶,如同博物館中的標本,每一次打開它,便打開了昨天。而當玻璃紙沙沙作響、折射出微光,便意味著新的一天已然來臨——陽光灑落溫暖被褥,整裝,再出發。衣物舊了,一道道褶痕像是成長的年輪,既封存往事,也孕育新夢。藝術家用寫實的繪畫方式,不厭其煩地描繪衣裳中的每一條褶皺和圖案,這是對過去時光的回望。綿密疊加的筆觸下有每一天的溫度,創作過程會使人忘卻一切的煩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京都作為一座千年古都,不僅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隨時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創造著新文化。京都府京都文化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文化設施,旨在介紹從生活中萌芽、在自發性與自由創意下培育而成的京都文化,讓公眾接觸卓越傳統文化的同時,激發新的文化創造力。 此次展覽將開啟中日兩國藝術家在當代藝術、傳統手工藝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更多維度的長期對話與合作。通過持續而深入的交流互鑒,不僅進一步拓展東方美學的當代邊界,更為兩國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注入持續活力,共同構筑一個更加包容、互信、創新的文化未來。 文:歐陽甦 圖:參展藝術家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