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5來源:江蘇省美術館 |
作為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之一,由江蘇省美術館主辦的“幻象之詩——馬克·帝格朗尚&高翔對話展”于2014年10月21日下午3:00在江蘇省美術館新館隆重開展。該展覽呈現出中法當代藝術文化的一次生動而直觀的“碰撞”與交流。本次展覽的共同特征,是中法兩位藝術家創作上的共同取向,兩位不同年齡、國籍和文化傳統的藝術家都充分借鑒了文學語言中的重要手法:“夢幻”。 馬克·帝格朗尚被稱為法國“后具象主義”的代表人物,一位描繪時間的人。他的繪畫注重形式和結構,用很稀薄的材料作用于畫面,將顏料和情感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他畫的一匹馬、一朵花,仿佛都是夢幻所得,以獨特的繪畫語言描繪動靜與虛實的極致,在瞬間的靜之中被施以恒動的久遠,以一種“消逝”的形象解讀出印記在他腦海中的運動著的世界。 中國青年視覺藝術家高翔的繪畫則混合了古代傳說和現實生活體驗。馬、女人和他自己的形象是其畫面的主角,通過強化這些形象的造型意味,構造出他的精神之塔。自然隨意的構圖,呈現出某種情緒的糾結和不安,他把對存在的感知寄予在真實性與虛幻性之間,暗示了當代人在喪失較高精神訴求的生活中,內心產生的一種孤獨感和對現實的疏遠感。 兩位來自不同地域的藝術家,在傳統與當代的碰撞中獨抒情懷,同樣表達了對時間的迷戀與追尋,用心靈的感受來創造某種帶有真實再現或象征的神奇畫面,無需語言的解釋就能感受到畫中所傳遞出的形式感。他們的作品體現了法國和中國在藝術樣式上的交流、繪畫語言上的暗通。彼此描繪的都不是現實中的具象,而是在現實世界中的某個瞬間的記憶。時間的碎片被他們定格在畫面上,將各自對生命的體驗和生存的感受根植于對某一事物特征的描繪之中,賦予平常事物以藝術家特有的深度感受,從而創造出不同符號化的形象和繪畫語言,生發出超越事物本身的另一層精神含義。 江蘇省美術館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