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下午三點半,江蘇養墨堂主辦的“學院·傳承——高等美術院校名師邀請展”,在位于南京市建鄴區華山路136號養墨堂美術館隆重開幕!
美術史上“學院派”一詞始于十六世紀末的意大利,十七八世紀在英、法、俄等國流行,其中法國的學院派勢力和影響最大。學院“Academy”一詞最初含“正規“、走正路不走邪路的意思。因而學院派十分重視基本功訓練,重視題材的規范、技巧的規范和藝術語言的規范。如何才能走正道,在學院派看來就是重視傳統,向傳統學習,強調繼承性的重要,強調繪畫人員應在美術學院,經歷循序漸進的學習和嚴格的訓練,在美術界具有相當的勢力和影響。
西學東漸,歐風美雨,中國當下的高等美術教育體系,是在二十世紀初由西方引進和建構起來的,尤其是在素描、色彩等基礎教育方面,甚至教材都一直沿用古希臘雕刻。這種學院美術教育體系具有積極的價值意義,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國學生遠離傳統文化藝術之根基,逐漸喪失本民族的審美與價值觀,找不到傳達自己文化精神的依托。有鑒于此,業界學者意識到重建中國自身高等美術教育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中央美院袁運生教授就提出,可從中國青銅器和傳統雕塑復制入手,取代一直沿用的古希臘、羅馬的石膏雕像,使中國美術經典成為主體,走向基礎課堂。以此為契機,在中國藝術高校中逐步建構起獨特的造型和審美理念,這對于美術的啟蒙教育尤為重要,更對中國當代美術教育體系的建立有著重要意義!
江蘇養墨堂以推介藝苑名家為己任,以傳承中華文脈為旨歸,秉德養墨,以畫說話,特于全國重要美術學院,遴選邀集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陳平、謝青、張猛、陳相鋒、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尉曉榕、張谷旻、羅穎、林皖、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李孝萱、馬駿、竇良羽、徐加存、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劉進安、黨震、王海濱、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周京新、束新水、秦修平、徐鋼,舉辦“學院·傳承—高等美術院校名師邀請展”。他們多有著長期置身學院派學習的科班經歷和體會,且正式任教于高校美術教育崗位,傳道授業,致力于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發掘與表達,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多年來取得了一系列藝術成就,引起了美術界乃至全社會范圍的關注。在當下舉辦此展覽,加強傳統藝術體系在世界范圍內文化身份的確立,探索以全球視野,認識中華文明的獨特價值和生命活力,對于中國藝術精神的傳承、傳播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本次“學院·傳承—高等美術院校名師邀請展”展出19位藝術家百余幅精品,展期將從2015年12月16日持續到12月28日。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