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6來源:江蘇省美術館 |
江蘇美術家網消息,“絲路漫游 大漠放歌”黃名芊大漠山水畫展將于4月28日至5月3日在江蘇省美術館新館1號廳展出。 沙漠與中國文化有不解之緣,詩歌有邊塞詩,樂曲有“陽關三疊”,戲劇有“文姬歸漢”“昭君出塞”,歌曲有王洛賓、刀郎,唯獨沒有沙漠畫。黃名芊想眾人未想,為前人不為,為尋覓“天地有大美”,踐行傅抱石“畫家要做冒險家,要敢于冒險”的遺訓。在十多年里,他9進沙漠,以新的審美視覺,壯游瀚海,創作出充滿豪情、詩情和人文風情的沙漠山水畫,填補了藝術空白。這種立志創新,百折不回的獻身精神和行動毅力是其一大與眾不同。 為沙漠傳神寫照,需有物我相契的繪畫語言。大漠無常,前人無畫,沒有現成法理可循。老子言“道法自然”,石濤言“搜盡奇峰打草稿”,亞明言“藝術貴在獨創”。黃名芊通前賢之心,以大漠為師友,遠觀沙勢,近察沙質,在流沙的運動變化中,探研沙丘的肌理和節奏韻律,創造出“積點成線,擴線為面,用渲染分明暗,以線、面寫節奏韻律”的沙漠皴法,構建出與南北派山水不同的圖式,其心源釀化的民情風物和時代意象,如大漠炊煙,長河落日, 戈壁綠洲,新絲路駝鈴,無不展現天人合一,美侖美奐的嶄新審美意境。這種外師大漠,獨創新法并寫出成果,是黃名芊又一與眾不同。 黃名芊學生時代跟隨傅抱石等前輩參加2萬3千里寫生,寫下實錄日記,著成 «筆墨江山---傅抱石率團二萬三千里寫生實錄» 一書。既是珍貴史料,也是行知合一的心路修煉。傅抱石等前輩的弟子不少,唯有黃名芊能細心實錄并整理出書。蓋因功夫在畫外,精進成正果,這種始終如一的尊師通變和勤勉治學,是黃名芊再一個與眾不同。 文心雕龍、俗心雕蟲。三個與眾不同構成黃名芊人格、畫格、文格的支柱,與其取得的成就互為因果。做為新金陵畫派全盛時期的見證人,黃名芊不僅傳承了新金陵畫派“其命唯新”的藝術精神,并用半世紀的辛勞,為之開拓了新題材和新的審美境界。相信歷史將記住黃名芊,也相信后輩畫人會從中得到啟迪借鑒。 ![]() 黃名芊作品 ![]() 黃名芊作品 ![]() 黃名芊作品 ![]() 黃名芊作品 ![]() 黃名芊作品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