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9來源:江蘇省美術館 |
開幕現場 歷史上,南京這座并不靠海的六朝都城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聯系獨特且不可替代。現代南京仍然是活態的“海上絲路”城市的重要一環。5月13日,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文聯、中國美協、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絲綢之路——從寫實到寫意楊曉陽美術作品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開幕。金陵城里,秦淮河畔的這樣一場展覽,帶來的是海陸絲路文明的碰撞與回響,觀眾將聆聽到古今絲路上那裊裊不絕的時代和音。
開幕式由江蘇省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江蘇省文聯副主席高云主持;江蘇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徐耀新,江蘇省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國家畫院院委趙緒成,江蘇省國畫院院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周京新,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國家藝術科學院院長阿克瑪爾•努爾金諾夫,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濂,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王贊先后致辭;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致答謝詞
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徐惠泉代表美術館接受了楊曉陽向江蘇省美術館捐贈的作品《酒逢知己》
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原院長馮健親;江蘇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徐耀新;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江蘇省文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劉旭東;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劉國輝;南京藝術學院院長、江蘇省美協副主席劉偉冬為展覽揭幕
嘉賓合影 當前,“一帶一路”作為國家級頂層戰略,與世界各國的互動正愈加深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在京召開,中國國家畫院所啟動的“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也進入到攻堅階段。在些難得的契機下,楊曉陽將其堅守了30年的絲綢之路題材創作匯集為展覽,全國巡展,其所表現出的藝術前瞻性和帶動性是不言而喻的,體現著楊曉陽作為一位藝術家的學術追求和社會擔當。 在長達30多年的寫生創作中,楊曉陽幾乎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和國家都走遍了,僅寫生稿就以上萬計。本次展覽收錄了楊曉陽以絲綢之路為題材的作品近400幅,分為生活寫生、主題探索、丹青意蘊、水墨精神4部分,展現了他嚴肅認真的探索精神,堅實全面的繪畫功力,以及寫意水墨的突破與創新。此次展覽還特別展出了楊曉陽一批反映其“從寫實到寫意”學術思考的課徒畫稿,重在示范如何教育掌握從寫實到寫意的技法觀念。
展覽現場 對于生長于絲綢之路上的楊曉陽而言,對絲路的描繪是冥冥之中的召喚。1985年,27歲的他與幾位友人,騎自行車從西安出發,歷時四個半月,最終由哈密進入新疆鄯善、達坂城到達烏魯木齊,并獨自前往庫車龜茲石窟以及高昌、交河古城等地考察,一路險象環生。青春歲月行走絲綢之路的記憶,與血脈里的文化記憶相應和,楊曉陽的藝術自此與絲路結下不解之緣。他多年的寫生考察,始終不離絲綢之路的主線;他開闊的視野,更關注著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互鑒。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文藝創作要接地氣,要關注生活和人民。近五十載的藝術創作,楊曉陽沿著這條路堅持不懈。在大西北,主張“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名家趙望云、石魯、黃胄等,他們源自生活的創作,帶著黃土地的氣息,影響著“黃土畫派”的劉文西以及更多的藝術創作者。他們的藝術實踐不斷證明,藝術的根在人民,藝術的源在生活。世居長安的楊曉陽也正是從這樣的基點出發的。他的情感深處始終奔涌著黃河水。“藝術為人民服務”這樣的集體主義觀念,在今天的“80后”看來或許并不以為然,但是在楊曉陽以及他這一代人看來,卻是一種信念。 楊曉陽說,走出象牙之塔,走向人民中間,與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有著天然的親近的方法,是他從傳統教育和家傳以及劉文西老師那兒學到的。劉文西的藝術觀念就是為人民而創作,到生活當中去表現勞動人民的這一創作方式,楊曉陽并非在課堂上,而是背著背包、背著塑料布、背著臉盆和鞋子直接跟隨老師到生活中去學的。他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民中去,第一次用一個月的時間畫了300張速寫,他目之所見劉文西老師所有的繪畫狀態,以及如何跟老百姓打交道,怎么跟他們成為朋友,怎樣去觀察他們的生活。從此,楊曉陽認為為人民而創作的觀念以及如何創作的方式,他有了方向。那一年,他14歲,在延安馮莊。名師育高徒,在繪畫這條路上他說自己沒有走過彎路。
展覽現場 在楊曉陽的觀念中,為人民而創作,深入生活不光是對藝術的錘煉,更是對人格、人品、修養的錘煉。這么多年的采風寫生體驗,很多情節,現在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比如在陜北,在曾經畫過的一條船上,他與黃河艄公生活了兩個月,與他們同吃、同睡、同拉纖。大年初一,他在大雪封山的大巴山里過年,在人跡稀少的路上邊逛邊畫速寫,這些狀態都是很原生態的,都他未曾接觸過的。很多的歷史故事,到了故事發生地,會別有一番新收獲。 楊曉陽堅信,只有人深厚起來,作品才會有深厚的內涵。從早期《黃河的歌》《黃河艄公》《大河之源》到《絲路長安》《塔里木風情》再到后期的《農民工》《關中正午》《社火》,所有這些作品的背后,隱含著一位由青年至壯年的藝術家深深踏足在人民中間的腳步。“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楊曉陽藝術行走絲綢之路的30年,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雙扎根”地有力詮釋。 伴隨著絲路的延伸,楊曉陽的藝術風格也從寫生到重彩再回到水墨,從寫實再到寫意,均是大跨度的轉變。正如理論家曹意強評價楊曉陽的的創作契合了“起承轉合”的規律——從寫生、深入生活“起”,“承”的是主題繪畫創作,“轉”的是重彩畫,最后“合”的是天人合一的水墨畫。風格的演變,既展現著他各個時期源自歷史與現實的豐厚感悟、展開的藝術想象以及由此生發的藝術手法,也標示著他在藝術思考和學術建構方面思想的不斷延伸與深化。盡管,楊曉陽的創作形式不斷的深化和拓展,但他認為,無論是寫實還是寫意,同樣可以作為一種文化深層的建設,不同的方式都可以為人民服務。 正如展覽名稱所示,“從寫實到寫意”,是楊曉陽創作歷程的概括。大力提倡寫意,而且是大寫意,也是楊曉陽近些年藝術主張的主線。在豐厚的歷史文化的滋養中,他體認到中國藝術的寫意精神是中華文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他所強調的不僅僅是文人寫意,而是更為廣大、更為自由的中國人特有的意象思維。因此,楊曉陽提出“大美術”“大美院”“大美為真的寫意精神”,提出過“器道并重、一人一品”,提出“形、神、道、教、無”的五字箴言,提出“題材模糊化、主題多意化、章法多維化、造型意象化、用筆書寫化”的創作主張。 楊曉陽將理論付諸于實踐,不僅在繪畫創作上成就斐然,在學術建設上也銳意改革——就任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期間,將周秦漢唐的歷史傳統、延安革命文藝傳統、豐富的民間藝術傳統、當代“長安畫派”“黃土畫派”的傳統列為美院的四大傳統;就任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之后,構建起八個專業院、五個中心、四級展覽、十個創作基地的方陣,啟動了“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畫院東擴、創辦《中國美術報》等三大工程,多次組織畫家們重走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寫生。富有執行力的他,視野始終是宏闊的,思路始終是開放的。他所展開的創作實踐,對于美術創作、美術教育自成體系的理論思考,均放眼國際藝術的發展、扎根于中華文明的深處、立足于中國美術的現實。這是“多面手”楊曉陽幾十年致力的方向,其終極目的是希望觸及中國美術與世界美術最核心的問題?;蛟S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說,楊曉陽“從寫實到寫意”的展覽以及他不遺余力提倡的寫意理論,對當今中國畫克服阻礙前進的弊端,明確方向,應該是有益的。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是楊曉陽于2016年10月29日在中國美術館首展后全國巡展的第7站,此前在北京、廣州、蘭州、濟南、青州、成都展出,獲得了觀眾和美術界的一致好評。今次展覽由江蘇省美協、江蘇省國畫院、南京藝術學院、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協辦,江蘇省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交流部、中華文化藝術扶植基金承辦。江蘇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徐耀新,江蘇省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國家畫院院委趙緒成,江蘇省國畫院院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周京新,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國家藝術科學院院長阿克瑪爾•努爾金諾夫,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濂,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王贊先后在開幕式上致辭;最后,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致答謝詞;開幕式由江蘇省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江蘇省文聯副主席高云主持。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徐惠泉代表美術館接受了楊曉陽向江蘇省美術館捐贈的作品《酒逢知己》。出席開幕式的嘉賓還有: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原院長馮健親,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江蘇省文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劉旭東,南京藝術學院院長、江蘇省美協副主席劉偉冬,江蘇省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江蘇省文聯副主席高云,南京圖書館黨委書記韓顯紅,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張承志,江蘇省美協名譽主席、江蘇省國畫院原院長宋玉麟,中國書協顧問、原副主席言恭達,中國工筆畫學會顧問、原副會長喻繼高,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會長高以儉,江蘇省美術館研究員、學術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原副主任馬鴻增,江蘇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張紅軍,江蘇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官天濤,江蘇省文化廳藝術處調研員、省美協副主席陳新建,江蘇省文化廳藝術處副處長李慧,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胡寧娜,江蘇省國畫院書記、常務副院長劉云,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喻慧,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楊耀寧,江蘇省國畫院原副院長、傅抱石紀念館館長薛亮,江蘇省美術館書記、副館長李明珍,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廖鵬、張興來、金田;來自國際、國內及北京的嘉賓有:紐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席李依凌,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紀連彬,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劉國輝,浙江畫院院長、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孫永,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任道斌,同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廣川,紅星宣紙集團董事長胡文軍;出席本次開幕式的藝術家、理論家、藝術愛好者還有(排名不分先后):方駿、蓋茂森、李國棟、吳一娜、喬宜男、陳風新、蔡敏、王平、張楠、李軍、陳鵬 、顧平、尚可、郭子良、董雷、黃智程、李靜、袁思陶、崔見、李嘯、趙治平、王法、方向軍、石迎曉、高德星、祁恩進、王野翔、葉爛、張建華、安玉民、古強、劉毅、劉紅沛、趙震、佘玉奇、高建勝、包信源、呂少卿、張玉春、張正民、于友善、孔六慶、束新水、華拓、崔勇、巫衛東、朱盡暉、吳昊、周士綱、洪谷子、潘高鵬、黃名芊、陳培光、何鳴、黃廷海、孫元亮、王國斌等;出席開幕式的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界、文化界等社會各界的嘉賓,江蘇省畫院、美協、中國畫學會的藝術家。開幕式后舉行的研討會,與會專家就楊曉陽的藝術思想、藝術創作等展開研討,研討會由馬鴻增、任道斌主持。展覽將持續至5月21日。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