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1來源:2015-12-17 |
十多年前, 經江蘇省國畫院的朋友介紹,我拜訪了時任該院藝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院美術館常務副館長趙曉鐘先生。在他的畫室,我認真欣賞了他的一些山水畫作品,其樸實、儒雅的個性以及扎實的傳統繪畫功力,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最近,趁著趙曉鐘先生從山東乳山寫生回寧的時間,我再次來到了他的畫室,一一賞析了他為 “秦淮八友 ”巡回展創作的山水畫,其筆情墨趣間展露出的審美追求,和在藝術上的自我超越,讓我倍感敬佩。 趙曉鐘先生是一位具有良好素養而又勤奮的畫家。多年來,他走著一條探索、實踐、提升的藝術道路。他的山水畫著意以樸實真切的筆墨語言,刻畫山河景象的生動與天然,滿滿地傾注了對祖國山河的無限深情,寄托著自己的人文情懷。 趙曉鐘先生出生于古都金陵,得益于諸多前賢的熏陶,為他個性中增添了許多聰慧和靈秀的潛質,使他自小就表現出畫畫、寫字的天賦。從學習繪畫到成長為專職畫家,趙曉鐘先生用了近30年。他博采眾長,深研傳統,不斷豐富繪畫藝術語言。 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周京新曾這樣介紹趙曉鐘,他說,趙曉鐘是一位勤奮而執著的畫家,他的山水畫作品多是深入生活寫生而來,在不斷深入生活實景寫生的過程中,他總是著意于山川景色樸實而鮮活情趣的擷取…… 而在我看來,趙曉鐘先生還是一位甘于寂寞、對藝術有著深入思考的畫家。從早些年重彩、裝飾以及水墨并兼的多樣畫風,到如今以水墨風格完整自立,正是他堅持沿襲傳統、博采眾長所成就。 一路前行,深悟作畫與做人之關系的趙曉鐘先生,一邊探索,一邊以前輩先賢為榜樣,敏悟勤思,踏實做人,不斷加強對文學、史學、哲學的學習。他認為,畫畫是一種緣分,自己并不刻意追求特定的風格,而是喜歡根據不同的對象,以最適合的藝術語言靈活表達。他坦言:“一個畫家一定要畫自己有感覺的東西,首先對表現對象有創作欲望,畫畫時不可有雜念,要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到紙上去。” 近年來,趙曉鐘先生在多次隨省畫院組織的赴西藏寫生采風中,感悟自然,不斷探索藝術語言。每每面對那片神奇的山川和獨特的煙云,趙曉鐘先生都有新的收獲。如此,不僅豐富了其山水畫創作的內容,也為作品增添了內涵及表現力,從而實現了他自我風格的完滿與自覺。 賞析趙曉鐘的作品,無論是宏幅巨制,還是扇面、小品,都能用“墨”自由,通過深淺、緊密、墨色等,彰顯出他對用筆的體悟以及對藝術構成形式的理解與運用。 正如明代張日華所言:“學畫必在能書,方知用筆之妙”。“以書入畫”是中國寫意畫的特性之一,在此理念影響下,趙曉鐘先生一刻沒有停止過對書法的學習。他不僅工楷書,更擅行、草。他覺得,畫家如果沒有深厚的筆墨功夫,其作品既無趣無味,也沒有生命力,更不能給人帶來美感。 所以,他在創作中講求“書寫性”,并以各種書法的用筆滲入畫中。我們注意到,善用中鋒長線的他,線條綿厚凝韌,其筆不僅宛轉騰躍,而且時見潤筆鋪寫。 趙曉鐘先生以其豐富的筆墨語言,成就了他在江蘇畫壇應有的位置。他勤奮執著的創作態度,使得他作品水平不斷提高。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美展并時有獲獎,其中《云涌峰起千巖秀》《泉落萬壑鳴》《日出江花紅勝火》等作品被北京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等國家機構收藏陳列。 毋庸置疑,隨著趙曉鐘不斷探索、開拓,定能在山水畫領域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