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來源:繁榮 |
1961年7月生于江蘇興化。1987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本科。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山水畫藝委會副主任、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江蘇文德山水畫會會長、江蘇省國畫院、南京書畫院特聘畫家。 作品先后參加國際和國內多項藝術展覽并被收藏、獲獎、發表和出版,獲江蘇省首屆美術節中國畫展銅獎、江蘇省工筆畫展銅獎、紀念延安“講話”60周年江蘇美術作品展銀獎、民族魂國土情全國書畫大獎賽優秀獎、七彩世紀中國畫大展銅獎、江蘇萬里寫生作品展銅獎、日本國際水墨畫展優秀獎、第六屆藝術節中國畫展優秀獎,2006年獲得江蘇省第四屆山水畫展金獎,2006年被評為江蘇優秀青年國畫家,2009年獲全國文化系統職工書畫展銀獎,三次入選中國百家金陵畫展,2010年獲文化部第七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最佳成就獎”,2011年獲中國百家金陵中國畫展金獎,2012年入選傅抱石獎30人作品展,2014年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2015年1月獲政府特殊津貼。2015年6月獲第二屆江蘇省文華美術提名獎。 濕筆運色,水墨點染,這讓我聯想到了晚明的沒骨山水畫,然而再看卻似是而非。我們總好像能從一個人的作品中讀到一些熟悉的影子,如積墨、潑墨、破墨等等,過渡純熟,使人眼花繚亂。他在縱觀全局的把握上,卻區別于以往任何一種形式的山水畫。他用自己的筆墨語言詮釋著對自然的感悟,又妙造自然,他就是濕墨山水畫的代表張興來。 我早就想為他寫點什么,我們相識已久,對他的作品似乎更熟悉些。他從黃瓜園走出來已有三十余年,在藝術之路上一直是馬不解鞍,有著過于執著的繪畫理念。在江蘇長大的他,雖受新金陵畫派的影響頗深,傅抱石、錢松喦、亞明、宋文治、魏紫熙、陳大羽、張文俊等等這些老一輩藝術家的自我抒寫,對藝術感悟和實踐的品格一直印刻在他的腦海里,心向往之,追隨著前輩的步履,他樂在其中,然而他對藝術的態度似乎不滿足于這一切,他常說:“藝術是對自然和生活的審美創造,沒有創造何談藝術。”并用“不重復別人,亦不重復自己”的一種繪畫上的信念作為對自己的要求,這讓我想到了石濤“我自用我法”的豪言壯語。 張興來的寫意山水,亦如石濤詩中所寫那般“變幻神奇懵懂間”。他用自己獨特的視覺和審美能力解構了傳統山水畫中的皴、擦、點、染等技法。在他的畫中,橫峰側嶺皆無清晰的骨線勾勒, 皴法也并不只是服務于陰陽向背的表達,他集線成面,將其與山體的結構合而為一,筆筆相生,一氣呵成。縱橫交錯的線條時而暈染于大片的墨跡中,只留下漬痕斑駁的肌理。令人稱奇的是,在水墨淋漓的用筆中,卻因為這些肌理效果制造出了干涸皸裂的觀感,溫潤之余不失古樸渾厚。似在描繪山林滄桑歲月長,又仿佛云開見光,影布于石上。 清代范璣曾言“人知無筆墨處為虛,不知實處亦不離虛,更不知無筆墨處是實,蓋筆雖未到其意已到也。”此言甚是。從無到有,由實轉虛的過渡,在張興來的筆下水到渠成,意味無窮,令人不知不覺跟隨他的筆墨走入另一方天地。“山似夢霧,石如云動”,水氣逐漸在眼前彌散開,參差披拂的樹枝構建出無數個交錯的層次。似幻似真的觀感仿若鴻蒙初劈,疊嶂層崖間的屋宇恰到好處地化解了寂靜蕭索之感,透露出人間的煙火氣息,使得他的山水畫不僅有可行可望的青山古道,亦有可居可游的幽然情趣。 風格即人,觀張興來作畫,便知意在筆先,胸中逸氣于磨墨展紙間,仿若天然流淌。解衣般礴,須臾間情與境會,造化之美與筆墨技法的造詣堆疊交錯,待到落筆時此山已非彼山,而是他心中意象的投射。他將中國畫意到筆不到的特征發揮的淋漓盡致。逸筆草草之間,四時晴雨,咫尺千里已在畫面中呈現。 然而透過他的一線一墨,我們似乎看見了自然山水在他心中的些許投影,一隅一步皆成景,沒有高山仰止的車馬勞頓,只有瞬間感悟的長久定格。清代方士庶說:“以心造境,以手運心。”張興來獨具匠心的筆墨運用,輕而易舉地越過空間的藩籬,也并不拘泥于形似,剪影,負片一般光怪陸離的畫面層次,是立體空間轉向二維平面的大膽嘗試,他于天地之外,為我們“別構一種靈奇”。 造化的神秀在他的筆下得以提煉升華,他對于點、線、面的運用不僅能表形達意,更兼具裝飾美感,是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將筆墨運用的如此融洽,非爐火純青而不能為之,幾十年如一日的筆墨蒙養,他如沈宗騫所說那般 “胸襟與識見并高,腕勢與心靈日進。”這便是我熟悉的張興來,在不斷自我超越的道路上日臻完善,讓我們一同期待他日后的創作。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