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8來源:新浪收藏 |
作者:馮東東 繪畫語言凝結著一個民族與生俱來的精神信息和審美情結,也表現著人類對美的思考與困惑。繪畫語言的形成是與人的審美自覺分不開的,由于中國先民的宇宙觀和生命觀,以及最先導入繪畫工具的特殊性,使中國畫一開始便以線條為主,進而為繪畫語言的抽象形式確定了其不同凡響的藝術特質,賦予其深層的文化內涵。社會的發展自然帶來了藝術氣象的更新,繪畫的發展不能離開對視覺形象表達語言的探索。不斷提高對繪畫語言構成元素的敏感,不斷深入到構成繪畫語言元素的內部,發掘它們所具有的表現潛力,是所有獨創性畫家的共同特點。繪畫語言的神奇寓于形式構成的細微之處,它遠離物象獨自形成一個孤立的體系,不容易與其他事物發生直接聯系,因此好多人都無法進入繪畫語言。人們借助繪畫語言保存和傳遞著人類藝術的成果,而工筆畫這門歷史悠久的藝術所擁有的一切精神內涵,事實上完全融合在語言之中。 工筆畫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了深厚的傳統,在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同時對工筆畫不斷進行自覺的反省,如果說人們對傳統的解說不盡相同,但對少數經典之作的褒貶還是一致的,這少數杰作無疑是歷史最重要的收獲,是以后歷史發展的基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回眸傳統,總會在諳熟的面孔之中發現曾經被忽略的東西,并由此引發新的靈感。傳統吸引著一代一代的人去挖掘,并不斷地由一代一代人去豐富、壯大。工筆畫經歷著從古典形態到現代形態轉變的歷史變革,在今天全球化的語境下,如何繼承本民族的文化遺產,保持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是擺在我們這個時代面前的重要課題,在這種情形下以當代的眼光,重新審視中國傳統的輝煌成就,確認自己的文化身份,對于探索工筆畫的發展之路,謀求“筆墨當隨時代”的自我超越具有重要意義。杜平讓在研習花鳥畫的初始階段就追溯宋元畫風,宋人那種清新蘊藉、寧靜雅致的審美境界使他受益匪淺,從那里他感悟到體察入微、捕捉生命的真意。杰作是傳統存在的一種方式,經典的宋人花島不但塑造了他的感受方式而且對他今后審美標準的建立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只有對一定數量的杰作通過臨摹有所感悟,才能對工筆畫真正有所認識。通過對經典作品的學習,他不僅掌握了傳統工筆畫的勾染技巧,而且建立了內心感受與各種繪畫語言的聯系。他一直都是結合不同風格取向的古代名家的學習來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技術內涵與形式的豐富性的。他個性風格是強烈的,卻從來不曾覺得單調封閉,總能保持著諸多發展的可能性,使自身能意與古會,個性風格與古典作品在反復交融中提升了技術與品味的境界。這些技巧在他日后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演繹與整合。這種境界只有對繪畫語言所有的環節融會貫通之上才可以達到。每種語言根據心境隨機安排,每種語言都有助于達到總體構成的動人效果,所有的繪畫元素都表現出落落大方的氣質。在學習傳統的過程中找到了以供自己發展的線索。從而形成了與傳統一脈相承而又異質與傳統體現當代精神風貌的風格。 一個藝術家的風格從開始演化到開始“定格”,因各人抱負不同而異。杜平讓是一位自悟、自得、見心、見性而又才藝多資的畫家。他的工筆畫有北國的蒼茫,又有南方的清麗,淡碧如洗,意出塵外,紅塵消隱,天地靜寂……當你相對良久時,在這片靜寂中,似聞天外流音。他描繪自己心靈象征的花鳥,壯麗空靈而又富有東方文化的詩韻,使人的心靈淡泊,從而展現了杜平讓豐富的心靈世界和開闊的人文情懷。其繪畫的成就是在創造性地融合了東西方藝術的基礎上取得的,在凈美有序的花鳥藝術氛圍中,體現著他對自然世界的理解、感悟和對生活的熱愛。他在線條、造型、色彩、構圖等方面,都已形成了成熟的理念和精湛的技法。使工筆畫狀物存真、造境傳神的技藝得到充分的發揮。 近代以來中國畫最大的境遇就是西洋畫風的東漸。盡管西方傳統與中國傳統有著巨大差異,但對每個畫家而言,它們卻同樣作為經典而存在著。如何面對西洋繪畫的巨大沖擊無疑是每個中國畫家都難以回避的問題。杜平讓在創作的初始階段經歷了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沖擊,雖然那個時候他初入畫壇,但多多少少受了些影響,他起步就沒有與傳統合轍。在東西方繪畫的比較中,他確立了自己的審美理想和繪畫觀念。獨特的審美追求和新的繪畫觀念為他認識、評價工筆畫提供了新的參照系,這個參照系使他感到工筆畫的發展潛力,為自己的感受力獲得一種解放之感,這種解放之感把自己帶到了一個新的境地。由于對繪畫語言的敏銳感受,他重新發現了傳統繪畫中許多極為動人的東西,他把傳統由規范、法度,轉變為生長點,轉變為藝術敏感與技巧不斷幻化的支點。對傳統工筆畫語言的提取和駕駛顯得尤為重要,他采擷所有優秀的繪畫語言將其納入自己的形式范疇,但更重視自己精神狀態與審美理想的展現,在采用以往的技巧時少了一些既定規范的束縛,更多的是自己不拘小節的運用和發揮,使工筆畫由形象的藝術轉變為語言的藝術。讓語言來講述一切,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作品中的線條、造型、色彩、空間的表現力,使他既能深入過去,又能走向未來。 線條是人們認識和反映自然形態最簡潔,最概括的表現形式。好的工筆畫的線條具有對其形式和意味兩方面的敏感。當代工筆花鳥畫對線的選擇常有一種模式化的感覺。什么樣的線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畫面氣質。線條不應單純是物象的輪廓線,而應根據自己畫面氣質及審美追求的需要選擇并創造與之融洽的線。在杜平讓眼中線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他的大部分線條提按含蓄,而重視粗細相對均勻的線條的頓挫使轉、節奏與速度的變化,中側并用,給人以不可端倪之感。整個作品的線條流動勁健、氣暢神足、渾然一體,奔放中蘊含優雅,激烈中隱匿從容。在其筆下,流動與生澀并存,格調堂皇開闊,而具有奔逸之勢。線條在流動中求得質樸的品格,生澀的筆趣,且有一種不易覺察的寬綽與疏松。那是對線條所有的變化技巧精熟把握后的放縱,是技藝的比拼與智慧的較量合而為傳遞畫面意境的完美語言。 杜平讓在他的工筆畫中重新建立對作品形的概念,把以前對形象的關注擴展到對作品中所有形狀的關注。在物象中提煉抽象的形,使正形與負形交融對比,形成一個有節奏流動的整體。他追求和諧的構圖原理,作品空間構成層次分明,結構緊密,而這些構圖是畫家依循個人的觀點與直覺來逐步實現的。當然肯定了內外形,這并不意味著否定像的重要性,它是畫面相互依存的兩面。當抽象的形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時,它需要精神內涵的支持,因此杜平讓在對抽象形錘煉琢磨中達到超越,由造型而至形而上。 重新審視歷史,我們發現工筆畫發展到清末已經高度的程式化、概念化。以往溫潤淡雅的傳統設色隨著時代的巨變逐漸失去了賴以依托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支持。杜平讓大量研讀古今中外繪畫的圖冊資料,觀摩經典名作,不斷摸索,反復實踐,有目的地吸收西方現代藝術,從而凸現出了他的個人面貌。他將審美理想自然而貼切地融入到似真似幻的畫面色彩氛圍之中,在平靜冷艷的暈色中透露出亦幽亦明的朦朧之光。這種支配和影響著我們感官情緒和審美判斷的色彩并不是出自對自然色彩的模仿,而是存在于他對神秘壯麗境界的審美追求之中。他的工筆畫在色彩表現上既繼承了傳統繪畫中許多程式化、規律化的樣式及敷色技巧,又從個性的角度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色彩表現,對色彩所產生的視覺心理效應及色彩所象征的精神內涵的研究,使他能夠更自由、更主動地用色彩去呈現他心中的多彩世界。在西方現代繪畫觀念的影響下,他找到了現代工筆花鳥畫與其它畫種的契合點。他吸納了西畫中的色彩表現方法,并巧妙地利用繪畫材料中的不同視覺特性和美感屬性,結合不同的運筆及技巧處理造成不同的畫面肌理效果,豐富了作者傳達藝術情感的手段。 杜平讓的作品中還隱含著一個憑借藝術敏感所錘煉成的染的方法。在他的工筆畫中染已不僅僅是一種塑造形體,表現質感的手段,它本身已成為一種特定的審美對象,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以至于在畫面上展開雙重的表現作用。一方面,作者通過線條與分染描繪造境的物象,另一方面則是染的色彩與線條在講述自身。它是畫家刻意營造的視覺意趣,它逐漸獨立成為一種重要的繪畫語言,是與一種懷舊的浪漫主義神秘情懷聯系在一起的,物象與背景共處于超現實的氛圍中,使這種超現實感益發強烈,整個畫面猶如在夢中幻境。使渾然一體的畫面在流動的韻律中增加了拙澀的味道,這就在“破壞分染程式的同時,繼承并發揚了分染的表情能力”,并達到一種宏大而神秘的畫面總體效果,與此同時也使語言具有了某種深刻性。 杜平讓的作品常常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某一契機的觸發,引起一系列的反映逐漸形成的。因為創作的過程不是按程序來進行的,而是在不斷的發現與假設中對畫面不停的充實,使得幻覺效果日益豐富起來。以沉思與暢神的行呤筆調在追求比較有限的自然物象時向深不可測的浩渺無垠的審美境界演化。生活中諸多的體驗經?;癁殡鼥V的感覺而存入潛意識,一經某個機遇的觸發,便會自然的涌現。他作畫無規律性可言,作畫過程的不確定性提高了創作感覺的敏感度,使得每件作品似乎得到了一個全新的視覺語言。他在緩慢的進入形式表達的語境狀態,同時相伴著對形式語言充滿激情的理解而帶來作畫狀態的興奮。逐漸把自己的精神生活一點一滴地與這些細節融合在一起,以達到作品與內心情感密合無間的程度。這是在龐雜而朦朧的印象中的提煉,是混亂的澄清,是感覺的濃縮與純化。將無意與有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畫面顯示出渾然天成卻又收放自如的效果,使作品更具有一種讓人捉摸不定,耐人尋味,更加深層次的美。無疑,這種美是畫家想要,并在不斷追求著的。他的作品既有意筆的豪放灑脫,又具有工筆的細膩華潤。 我認為杜平讓藝術的起點是工筆,而終點則存在于他尚在進行的精神旅行之中。在繪畫活動的整個過程中,都貫穿著對作者自身的探求,并進而追求自然與內心的融合、同一。當一個畫家開始尋求自我的獨立人格和在繪畫中逐漸顯露出自我的審美特征時,也就標志著他的繪畫走向自覺。杜平讓先生在現代工筆畫壇上的成功,就在于建立了自我的審美觀念和繪畫樣式,追求精神的超越與詩意境界的交融,契合于中國美學內涵的沉靜、深邃、抒情的精神境界。以現代藝術視角,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有序、明凈、獨特的藝術空間。在現實與心靈間找到了繪畫語言表達的韻律。使傳承著古典精神的時尚畫面,正如幽藍、深邃的海洋,不只是美麗更富有內涵。 2007年4月于重慶大學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