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2來源:新浪收藏 |
曾鞏寫《局事帖》的時間,新法依然在持續發酵,元豐改制即是熙寧變法的延續。此前,王安石力排眾議,感召宋神宗實行新法,“單挑”北宋王朝,一大波朝廷重臣或因政見不合分道揚鑣。這些人當中,我們不得不提到三個江西人在這場改革中的故事。 此三人分別是江西永豐人歐陽修、臨川人王安石、南豐人曾鞏。 他們同朝為官,又同被列為“唐宋八大家”成員,曾經是京城里能相互照應的鄉賢,但卻因為一場改革風暴,而最終選擇了各自的道路。 前面我們提到歐陽修與曾鞏的師徒關系,曾鞏受恩公歐陽修提攜,關系也不錯。那么,提倡新法的王安石又與兩人有怎么樣的淵源,我們來先梳理它們之間的關系。 首先,我們來說王安石與曾鞏。曾鞏比王安石大兩歲,兩家祖上還頗具淵源,王安石的夫人吳氏的祖母,就是曾鞏祖父的女兒,因此兩家族之間是世交,還算得上是親戚關系,但少年時代,王安石與曾鞏并未有接觸。 直到景佑三年(1036),曾鞏隨父親來到京城,才與王安石相識,兩人都是少年成名,異地投緣,便結為摯友。 那年曾鞏18歲,王安石才16歲。而此時的歐陽修,正好30歲,在朝廷擔任充館閣校勘。 也就是在這一年五月,歐陽修為范仲淹打抱不平上書朝廷而被貶為夷陵(宜昌)縣令。這一時期,歐陽修依然是曾鞏眼中早有被“膜拜”的偶像,是王安石聽說過上百遍萬遍的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王安石雖年齡比曾鞏小,但他登科及第的時間以及進入仕途的時間都要比曾鞏要早,而這與曾鞏和歐陽修又有著很大的關系。 從慶歷四年到慶歷六年兩年的時間里,曾鞏曾向歐陽修兩度推薦了王安石。不得不承認,王安石天生是塊做官的料,從30歲開始一直平步青云,在各地做官,所到之處均政績斐然。 就 當王安石在仕途上順風順水的時候,曾鞏卻過得并不如意,作為當年的“北漂”一族,他科舉之路一再受挫。當他還在青燈苦讀的時候,比他小兩歲的王安石已有 11年從政經歷了。但曾鞏文章卻日漸聞名。兩年之后,曾鞏及第,在地方州官的位置上做了短暫停留之后,受歐陽修提拔,率先被召入京。 三人之間關系轉折發生宋神宗即位之后,此時的王安石也已入朝為官,對于當時政治所暴露的問題,他與曾鞏、歐陽修表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態度。而這件事就是涉及到北宋年間,甚至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一次政治體制改革:熙寧變法。 從熙寧元年到元豐三年,這十三年之間,從他們文集來看,彼此書信往來甚少,王安石先后兩度為相,曾鞏則因反對王安石提出的新法,從熙寧五年開始,先后流年于越州、齊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多地。 然 而,整個熙寧變法期間,歐陽修與王安石的關系,以其說是疏遠還不如說歐陽修“無暇以故”。晚年的歐陽修反對新法,卻遭到了改革派的猛烈攻擊,卷入了一場影 響他晚年聲譽的“緋聞案”,對于官場與人世皆已心灰意冷,再三請辭外放,變法轟轟烈烈開展的第五年,一代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在遠在潁州寂寥落幕。 作為熙寧變法的延續,元豐改制之后,曾鞏重新得到啟用,一腔報國熱血未冷,再度入京,但與王安石卻早已背道而馳,越走越遠。在王朝的風暴之下,歐陽修、曾鞏與王安石的關系,是北宋改革時局下官場生態的一個縮影。 《局事帖》信文雖言之緩緩,細細品來卻力透紙背,124字的背后,卻是北宋多變的歷史風云與世道人心。 來源:大江網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