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1來源:書畫村網 |
未君藝術簡歷 未君,齋號鐵笛吹花,湖南益陽人 工筆畫大家林凡入室弟子 先后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碩士研究生班和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 曾任教于廣州大學 2008年后定居北京 現任 中國人民大學畫院特聘教授、未君工作室導師 北京丹青盛世書畫院院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 中國熱帶雨林藝術研究院理事 湖南省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 作品數十次參加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中國工筆畫學會舉辦的全國大展并獲獎,數百幅作品在國內外展出、發表、獲獎或被外交部、中央軍委、香港特區政府、多國駐華大使館等單位或藝術機構和個人廣為收藏,迄今在國內舉辦個人畫展8次,由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天津楊柳青畫社、山東美術出版社、江西美術出版社等出版個人專著畫冊近十種。
未君著《鐵笛吹花---學院派名家作品精選---未君畫集》 江西美術出版社 2015年5月第一版
宋代大詞人姜白石說:“藝之至,未始不與精神通”。指出了藝術是與作者個性、情感、學養和審美追求密不可分,還可以從作品中體悟到藝術家對時代的感應,體悟到藝術家的文化精神和責任擔當。春節將臨,讀到了當代著名青年畫家未君先生的大型作品集《鐵笛吹花》,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讓我在這寒冷的冬季,感受到了一份來自藝術的溫暖、感受到了一位青年學者對藝術的執著和堅韌、感受到了他敏銳的思辨能力和探索追求、感受到了他畫面中透射的豐富的學養和才情,我想,這不正合于姜白石之言嗎? 晴香待春歸 140x267cm 2016年 我與未君先生結識是在2007年,那時我在劉海粟美術館任館長,他受邀蒞館舉辦個展。雖然他當時在廣州大學任教于藝術專業,年紀又輕,但他不凡的談吐、謙遜的形象,以及他才情橫溢的畫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確,他的畫和他這個人,都一直成為我難忘的記憶。轉眼近九年過去了,他的繪畫又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十年磨一劍”,使他的藝術成就終于裴聲海內外,這本畫集也正是他勤掇丹青、不斷精進的結晶。 錦簇添香 68x136cm 2015年 讀未君先生的畫,首先讓我感受到他承古開新的藝術精神。 傳統是自然搏動的文脈,在這文脈上,有著一代代人組成的一個個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的驛站,成為文脈的精華。從未君的作品中看到,他是有著文化高度的畫家,處處透射出優秀的傳統文化氛圍。二十世紀后期,東西方文化的沖撞,使中國畫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從觀念到手法的更新,從題材到形式的拓展,都有著很大的變革,若中國畫向西方靠攏,雖在中國的范圍里看,似乎是一種新風格,可在世界的范圍里看,便是中國畫本質的削弱和消蝕。而另一方面,許多急功近利之人,以偽文人畫出現,以草草墨戲為時尚,朝學執筆,暮即成家,將藝術創作引向斜門末路。然未君先生在潛心習畫之初,即以文學青年的睿識,堅持以傳承為基礎,以發展為目標,始終以“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要求,進行中國畫研習和創作,以求尋找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達自己心靈深處最具靈魂的一面。 七彩云南 140x360cm 2012年 含香似醉賜春暉 92x182cm 2010年 從未君先生的作品中看到,他擅花鳥、兼山水,都以工筆畫(或兼工寫重彩)為表達方式,但又非僅僅是工筆。從其作品集中的名人評語和他的創作心得中可以看到,他認為清初“常州畫派”惲壽平之“沒骨”畫曾于康、乾之際盛極一時,時至今日,這種工整清雅的經典式畫風日漸式微,必須突破其藩籬,有所發展創造,做到“古不乖時”。為此,未君將“宋人大景闊遠之境及清人靈動小寫和俊麗沒骨之妙的傳統髓熔于一爐”(李魁正語),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采用了以工筆為主調,結合寫意手法來表現工筆畫的新路。同時,他的技法又將沒骨與勾勒相互融合,以達到表現對象的生動和完美,增加了沒骨與勾勒、點綴的變化,提攜了工筆畫的抒情寫意功能,走著自己的獨特之路。他的作品,花鳥山水互補,尤其是花鳥畫中吸收了山水畫的手法,利用特定的形體組合重疊,構成了由近漸遠的旋律,產生近實遠虛的效果,使花鳥畫有著山水畫一樣的深邃感和層次感,亦讓畫面實實虛虛、層層疊疊地產生一種開闊的視野,形成一幅幅大場面、大效果的景象;而山水畫作品卻又能大中見小,局部精致細膩,讓畫面更加耐品,給人提供了個展示想象力的空間??梢?,未君先生這種別開新境的創作,為解決傳統工筆畫的當代性問題而產生積極的影響。未君在傳統與時尚,歷史與現代,安然與激情,傳承與創新中游刃有余,他的一切深邃的思想都能在畫中表現出來,透射出一種復雜的感嘆情緒——以此表現出畫家復雜的內心和多方位的思考,不僅適應了時代,還為當下工筆畫創作創造了一個范式,極具前瞻意義,這是未君中國畫的第一個意義所在! 錦瑟春香 97x173cm 2013年 讀未君先生的中國畫,能感受到其畫中豐富而優美的線條,強化了工筆畫的抒情寫意功能。 當前的工筆畫創作,人工華飾的多,天工自然的少,制作替代筆墨,成為一大弊病。而未君的中國畫,能將線條的表達應用自如。清人沈宗騫說:“筆在紙上,無過輕重疾徐,偏正曲直,然力輕則浮,力重則鈍,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其輕重疾徐,偏正曲直,皆生于自然而無浮滑鈍滯等病”(芥舟學畫)。從未君的畫面看,不論是雙鉤,沒骨,還是粗筆,細筆,以及水墨構成皆能生動自然,畫中的小鳥、孔雀、蘆雁、梨花、雪柳、高樹、野草,或高山、泉水、茅舍、村舍……都隨著流動細致的線條造型應運而生,天工自然,全無滯凝之氣,表現出生動靈妙之象。從當代畫壇來看,一些人作工筆畫,幾乎成為純理性的技法操作,追求所謂形式效果而韻味蕩然無存,大畫面、小格局成為工筆畫創作的一大弊病,脫離了中國畫的文脈——寫心寄情的本質。而未君的工筆畫,卻能脫出“寫”的功能,注重中國畫筆墨線條的特質,這也得力于未君精于書法的緣故。他的書法,以倪瓚的書法為基,滲合“二王”和現代大千筆意,以清雅面目出現,與其繪畫相得益彰。書法藝術的陶冶,使他能下筆胸有成竹,無一絲做作、制作之痕,筆墨線條以情感為牽引,有著很大的隨機性和可變性,而不是設計和制作出來的。我記得在2007年觀賞他個展時,其作品上的書法就非常的精彩動人,讓我贊嘆,而這又正是當代大部分畫家所缺少的。正是他繼承了中國書畫一體的優良傳統,也正是他得到了當代大家霍春陽、郭怡孮、林凡先生的悉心教導,使他的工筆畫成為了他進行自我實現,自我完善心中之象的載體,以及他虛心且用心地傳承了中國畫這一獨特的筆墨特質,這是未君中國畫的又一個意義。
梨園有喜 69x47cm 2015年
讀未君先生的中國畫,感受到其中有著獨特的深境,流露出詩性的特色。 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現象,這與我國特有的傳統審美文化緊密的聯系著。從未君的中國畫中,可看到他對傳統文脈繼承的憂患意識,可看到他對傳統文化懷有的深厚之情。未君在勤研丹青時,從未放棄對文學、史學、美學的研習。他在青少年時代,即發表詩歌,散文,小說,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文學青年。自從潛心于中國畫的創作后,更將自己的文學修養,詩性靈感轉化于畫面中??梢哉f,對每個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來說,愈是被靈感所點燃,就愈能夠從一切能給他的思想、生活和自然的源泉中汲取養分。他的文學詩性特質升華了他作品的格調,古賢們推崇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充分地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出來。在未君的作品上,大都有題詩,或唐詩,或宋詞,或自己的詩文題記,可讓人透過題款,窺測到畫家的內心追求、文脈情緒和蘊含的深意——故他的畫又傳承了中國文人畫特征,是當代畫家中屈指可數的實力型青年畫家。未君作品的畫面中的物象,不是摹擬、不是再現,而是詩性的溶化與升華,我們可從他的作品中去體悟到他的內心世界——他正在用他的筆墨語言呼喚當代失落的人文精神。
老樹新枝 136x70cm 2014年 孔圣人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以“游”貫穿于藝是一種深刻的內心體驗。在當下注重形式表現的展覽時代和重復自己的商品代價,畫作的淺俗往往是內在心靈素養的忽略。未君的中國畫色彩優雅,構圖嚴謹,畫面雅俗共賞,生機盎然卻又涌出一種莫名的憂慮感。如《老樹新枝》和《多少春色留不住》中的新綠和枯枝形成鮮明對比;又如《夢蝶不知秋》《云水香容圖》中那厚厚的濃霧,不僅讓畫中之鳥迷惘,更是讓我們作為讀者之迷惘。我們迷惘,是因為我們活在當下這個藝術“錯亂叢生”的時期,我們許多藝術家能否透過濃霧看清自己,看清作品背后那些漂泊的艱辛?細細品讀未君的每一幅作品都能讓我激動并讓我沉思良久,我認為通過未君的作品是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品格修養和學問修養的,也能讓人產生對當下畫壇現狀與趨向所表示出關切與憂患,產生出真正作為一名畫家所肩負的責任感。其實,憂患意識本身就是一種責任感的表現。因為,只有憂患,才能把人從失落的人文精神、從定型的生存狀態、從固有的思維模式中解救出來,以產生一種傳承與突破的追求,以達到超越的欲望,只有這樣,藝術境界才能更上一層。畫家只有提升學識修養、人生境界才能得以提升,這是中國畫傳統的文脈,也是未君中國畫的第三層意義!
雨林知音圖 136x70cm 2013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藝術之路,可不論對誰來說,在于目標的明確與執固。未君先生以“鐵笛吹花”為齋號,也是有深刻涵意的。據我所知,宋人胡寅有“更須橫鐵笛,吹與眾仙聆”,可見其吹笛之水平;而元人楊維楨,既是文學家又是書畫家,他是鐵笛道人,他的樂府歌行力挽救了元末詩風的萎靡;我想,未君是以楊維楨學習的堅強意志和成就為自己的楷范吧。未君以自己的修養、自己的識見、自己的心靈,創造了有詩性、有新境、有深意的當代工筆重彩畫,這正是其中國畫的魅力所在! 鐵笛吹花,當開在春天里,讓我們繼續去傾聽那心靈的花開之聲。(葉鵬飛于乙未除夕)
【本文作者簡歷】葉鵬飛,1956年,江蘇常州人?,F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書法篆刻委員會委員。常州市文聯副主席、常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常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常州市詩詞學會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常州市政協常委兼文史委員會副主任,一級美術師。長期從事書畫研究、創作和鑒定工作,參與《中國書法全集》《中國美術全集》編撰。出版專著23種。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