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6來源: |
2016年3月4日,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的“至愛之塑——雕塑家王臨乙、王合內夫婦作品文獻紀念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此前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時引起熱烈反響,王臨乙、王合內教授為美術學院雕塑藝術教育奉獻了一生,如今早已桃李芬芳,為更好傳承藝術先賢的教育思想,讓更多的學生和專業人士近距離的感受和了解王臨乙、王合內夫婦的雕塑藝術,向前輩致敬,中央美術學院特意在學校美術館再次舉辦“至愛之塑”展覽。
開幕式現場
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少軍主持開幕式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講話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蘇新平,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原黨委書記、著名雕塑家盛楊,中央美術學院老先生劉煥章、曹春生、司徒兆光、孫景波、孫家缽、張寶瑋、金連秀等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少軍主持。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講話
王臨乙、王合內的義女,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常沙娜講話
王臨乙、王合內先生的學生、著名雕塑家盛楊講話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在致辭中深切懷念兩位先生為美院所做的貢獻。他表示,展覽一方面得到了常沙娜、盛楊、曹春生等老一輩先生的支持,一方面曹慶暉、王偉等老師及美術館的同志對兩位先生的文獻、資料進行了認真地梳理,使得先生們豐富的作品、手稿和影像資料能夠較為完整地呈現于觀眾面前。他同時對中國美術館的大力支持和合作表示感謝。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呂品昌講話 此次展覽作為文化部“2015年國家美術作品收藏與捐贈獎勵項目”,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這次展覽的再展出,體現了中央美術學院繼承傳統,傳播傳統,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大學精神。
展廳現場 “這次展覽不僅是‘至愛之塑’,更是‘至愛的人生’”, 作為王臨乙、王合內的義女、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談到看著王臨乙、王合內夫婦生活的照片,讓她再次回憶起那一段美好的時光。與他們同時代的呂斯百、吳作人以及自己的父親常書鴻,他們不論生活遇到多少的艱難都堅持創作,堅持反映祖國的文化。常沙娜希望展覽不僅在專業、學術上能夠給青年一代有啟示,而且能夠從那一輩先生的身上學會珍惜社會、珍惜生活、珍惜我們的傳統文化。
展廳現場 王臨乙、王合內先生的學生盛楊在致辭中感慨中央美院近幾年主辦了一系列的老先生、老教授的展覽,讓他有了在王府井時期老美院熟悉的感覺。他希望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師要發揚兩位先生的奉獻精神,不僅要做優秀的藝術家,更要成為優秀的藝術教育家,“創作好的作品,教出好的學生”。
著名雕塑家劉煥章參觀展覽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呂品昌代表全體雕塑系師生致辭,他表示展覽不僅是中央美術學院師生對老一輩先生的緬懷,也是對以他們為代表的劉開渠、滑田友等先生那個時代的尊重,對那個時代學術的梳理。 “至愛之塑——雕塑家王臨乙、王合內夫婦作品文獻紀念展”以王臨乙、王合內夫婦二人的藝術創作以及相濡以沫的動人感情為線索,通過“身影”和“造像”兩個部分,以400余件雕塑、繪畫手稿和影像文獻史料等,展現王臨乙、王合內夫婦感人至深的伉儷之情以及夫婦二人真摯的藝術情懷和雋永的藝術魅力,并希望借此次展覽展開對20世紀中國雕塑發展的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王臨乙、王合內夫婦是中央美術學院的著名教授,二人的人生和愛情是中國美術界的一段佳話,兩位先生身后無嗣,根據他們生前的意愿,全部生平遺物和作品捐贈給了中央美術學院,保存在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經過近十年全面的整理,終于將幾百件作品和幾千件文獻資料進行了分類、登記、拍照和修復,挖掘了大量的珍貴作品和史料。為了紀念王臨乙、王合內夫婦的藝術成就和至愛人生,基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藏品,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美術館共同策劃本次展覽,并計劃將二位先生的雕塑作品全部翻制鑄銅,捐贈中國美術館收藏,此項目已入選文化部“”。 王臨乙先生自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學畫,在受到徐悲鴻先生的賞識之后于1929年赴法留學,學習雕塑,成為我國現代雕塑藝術的開拓者之一,并因雕塑與王合內結緣。王合內,這位法蘭西女子放棄自己的一切,追隨愛人來到彼時戰火紛飛、風雨飄搖的中國。在半個多世紀的相伴相守中,他們經歷了種種磨難與坎坷,沒有名利,沒有子女,甚至沒有多少平靜的日子,但他們仍然對彼此不離不棄,相濡以沫。此次展覽較為完整地呈現王臨乙、王合內夫婦藝術創作成果, 在“身影”板塊中,通過各類照片、文獻、作品,呈現了王臨乙王合內20世紀50年代以前二人的生活經歷,以及二人相識相愛的過程。 “造像”部分,集中呈現了自20世紀50年代后王臨乙、王合內的雕塑創作。首先重點呈現的“中國氣派”,即是1953-1955年王臨乙創作人民英雄紀念碑《五卅運動》的相關作品文獻。在《五卅運動》浮雕的創作中,王臨乙生動的表現出了工人隊伍嚴肅緊張的氣氛和沉重有力的步伐,充分體現出了他在雕塑創作中對整體極強的把控駕馭能力。《五卅運動》的創作可謂是王臨乙雕塑生涯中紀念性雕塑的一個里程碑。王臨乙在對人物眾多的紀念性雕塑創作中,對于整體有著很好的把握及駕馭能力。王臨乙的肖像創作也始終保持著對人物整體性的把握,偶然而表面的東西被舍棄,是質樸而真實的“人民頌歌”。如《紗廠女工》(1956)、《焦裕祿像》(1956)、《少女頭像》(1962)這樣的作品舍棄繁瑣的細節而將重點放在眼、鼻、嘴的刻畫,卻仍傳達出對象獨一無二的精神氣質。王合內十分喜愛各種小動物,她的動物雕塑也成為其雕塑藝術的一大特色。她吸取了秦漢動物雕塑的野性美和雄偉氣勢,從“避邪”等傳統形象中獲取靈感,中國傳統藝術的線性之美在王合內的雕塑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同時,在王合內所創作的人物形象有著中國人民的氣質,這些,都是王合內懷揣著對中國這片土地發自肺腑的熱愛而竭力融入其中所得到的成果。 展覽將展至4月3日。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