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3月18日,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組織美術家赴四川開展“重走長征路”寫生實踐活動。梅啟林、杜松儒、劉健、杜滋齡、梁時民、李耀林、王偉平、劉泉義、張興國、覃志強、張俊明、李江峰、管樸學、李冬、孫劍、張國忠、張小瑛、萬勇等來自全國各地的美術家參加了本次活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攻占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長征過程中,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等一些令人心潮澎湃、耳熟能詳的事跡都發生在四川境內。在一周的時間里,采風團的美術家們不顧山路的崎嶇,先后來到安順場、瀘定橋、冕寧等紅軍戰斗經過的地方,實地感受80多年前的那一段崢嶸歲月?!?0年前,我就帶學生來過,變化非常大。那時候,瀘定橋兩岸沒這么多房子,現在已經成為了縣城的中心地段了,革命老區有了新發展。但當我真正站在瀘定橋頭,看著橋上十三根碗粗的鐵索和橋下湍急的水面,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內心還是非常澎湃的。”已經76歲高齡的著名畫家杜滋齡,是采風團中年紀最大的一位,他的一番話也說出了采風團所有美術家們此行的感受。瀘定橋兩岸經濟繁榮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地區的新貌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采風團的美術家們每到一地,不僅參觀當地的紅軍長征紀念館,還會深入到當地的老鄉家中進行交流,體驗當地人民生活。采風團所到之地是高海拔地區,天氣變化快,高原反應也給美術家們的身體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是美術家們的創作熱情卻絲毫不減。有些美術家甚至在汽車行駛的過程中,都在用速寫本記錄著令他們難忘的場景。
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藝術成果回饋于人民,服務于社會?!爸刈唛L征路”不僅為美術家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同時在沿途與藏、彝族等少數民族同胞的交流中,大家也深刻感受到了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發展,地方經濟條件不斷改善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地方人民對藝術的渴望,對藝術家的熱情,都在呼喚美術家們創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主辦方希望在這次“重走長征路”寫生實踐活動中,不僅要在沿途播下文化藝術的種子,更要用藝術作品弘揚和繼承長征精神,激勵廣大人民為中國今天的事業努力奮斗。長征結束后,毛澤東同志曾經書寫“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的光輝文字,80年過去了,長征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輝,歷久彌新,它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弱小走向強大精神力量。因此,書寫長征精神,繼承弘揚長征精神成為當代美術家的責無旁貸的義務與責任。
美國著名作家索爾茲伯里曾經講過:“長征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于世?!遍L征精神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其可貴就在于,它能夠在漫長的時間積淀中轉化為對現實的啟示,體現了黨之魂、軍之魂和民族之魂,新世紀新階段更需要我們高擎起長征精神的火炬,讓曾經推動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光榮傳統在新的長征中煥發出時代光芒,照耀著我們像當年的紅軍長征那樣不斷開創出新的局面。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