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5來源: |
崔玉均《祈禱》165×1002015年 揚子晚報網訊 朝鮮美術與其說在藝術范疇,不如說是在文化范疇。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切入,可以更好的理解朝鮮當下美術的特殊意義。所以,從收藏的角度看,其文化價值相對于美術價值而言,不妨更傾向于文化價值的讀取。如果這種收藏不立足于逐利,而是文化現象的研究和梳理,甚至某種對意識形態強化背景下的田野調查,可能會讓我們有更加清晰的收藏判斷。另外,朝鮮美術的輸出,目前并非在國際藝術品貿易的層面,仍有諸多的機會可以把握,這一點對收藏愛好者來說,屬于機不可失。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國際文化交流、藝術交流從來不會是單向度的。永遠在拓展與融合的進程中。應該說半島戰爭之前,朝鮮美術尤其朝鮮油畫,主要是通過大量畫家留日這個窗口,了解當時的東西方藝術。而半島戰爭之后,朝鮮通過與前蘇聯的緊密關系,很好地了解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層面的藝術世界。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尤其是二十一世紀初的十年,朝鮮美術主要通過中國這窗口呈現國際藝術交流。當然,這中間的百十年歷程,中國始終是朝鮮現當代美術的重要交流平臺。 鄭珠哲《河邊》 125×90 當下眾所周知的原因,朝鮮美術主要通過中國這個窗口讓世界認知,或者說主要仍集中于目前最為活躍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呈現出一個盤子并不大的低價位運行狀態。一方面其渠道部分大多不是專業的畫廊或藝術機構在做。一方面對于資源部分難以進行有效的調控。因此,目前在國內藝術品市場上的朝鮮美術,仍是冰山一角的狀況。甚至某些在朝鮮看來并不優秀的藝術家,反倒在中國有了些許市場認知。因此,從收藏的角度看,朝鮮美術作為富礦,仍有待深入的探索和挖掘。 從朝鮮當代美術家隊伍看,市場認知仍主要建立在對其所謂人民藝術家、功勛藝術家的追捧。這些畫家大部分年齡均達六旬,有的處于創作盛果期,有的已很難超越以前的狀態。這個現象尚未引起藏家的足夠地重視。其實,朝鮮從來不缺優秀的藝術家,因為交流的障礙使我們不得而知。所以,進入朝鮮美術收藏,還是要以作品文本關注為出發點,以朝鮮民族文化價值為引領,不要迷信所謂人民、功勛藝術家。也有些藏家傾向于認定朝鮮與我們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相仿,因此會出現某種新的美術思潮,并產生重要的藝術家。這個角度需假以時日,不可盲目樂觀。 總體來說,朝鮮美術收藏,做如下判斷并不困難。 其一,朝鮮美術遲早融入世界美術發展大的格局之中。 其二,朝鮮龐大的美術家隊伍之中,必定有屬于這個時代的偉大藝術家。 其三,藝術市場的規律說明,低價的開始及足夠資源存量,必定會有市場增長的空間。 其四,作為亞洲藝術大同,朝鮮美術的輸出已經走在很多國家的前面。 其五,中國藝術品市場當下對寫實作品有龐大需求,其恰如在“低價位、非行畫”的這個層面。 其六,朝鮮半島作為地緣政治熱點,其關注度只增不減。 其七,朝鮮當代美術是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這個現象在當下地球村時代,呈現出重要的標本意義。 其八,未來朝鮮藝術品的國際市場流轉及回流應可期待。 其九,韓國對朝鮮藝術品的民間及地下交易狀況,也提供了一種關切視角。 包貴韜(策展人/美術評論家) 編輯:袁小龍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