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3來源: |
黃花梨提盒(清) (提盒,顧名思義,是可以提的盒子。因為盒子可以裝東西,所以提盒的用處也變得多起來。提盒在先秦時期便已經出現,由于運送物品的需要,在那時候就已經有了提梁,有蓋子的青銅器,以后的歷朝歷代都有應用。不過,到明代時,提盒才成為現在這般長方形的形狀,也就在這時候,可以名正言順地稱為“盒”。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僅有了多格子的提盒,提盒也顯示出它更加多樣化的功能。 最早的提盒是運送食物的。尤其是古代以耕田為主的農人,為了節省時間,需要妻子兒女把飯送到田間地頭。這時提盒便順理成章地出現了。還有宮廷或者官宦人家,本著孔夫子“君子遠庖廚”的設計理念,廚房離飯堂或者住處通常還有很遠的距離。所以,等下人把飯做好,送過去的時候,提盒便派上用場,這樣一來,既便于運輸,又能保溫,如此甚好。所以,這樣的提盒也叫食盒。 當然,古代人結婚或者下聘禮時,抬著一只只提盒,提盒里面裝著各色禮物。還有家有喜事時,親朋好友通常會提著提盒來送禮。所以,這樣的提盒也叫禮盒。 正因為古人發現提盒的奇妙用處,因此也置于家中盛放東西,這時的提盒,類似于妝奩。不過,提盒最經常的應用還是提出去,尤其是外出或者在野外聚會時,古人常常會提上提盒,提盒里裝上紙張卷軸、筆墨紙硯以及書籍手稿,這樣便于進行文學和藝術交流。提盒之中,還要裝置食物、美酒和茶水,以備充饑、消渴和怡情。當然,提盒里還會有梳子、銅鏡什么的,古代男人雖然不化妝,但由于他們都留有長發,即便是梳扎起來或者編成辮子,也是需要要整理頭發和衣冠的,這時的提盒,便相當于男人的“梳妝盒”。在清明時期,提盒差不多是文人雅士書房里的必需品,既可以盛放文房用具,又能滿足外出之需,十分重要。 圖中所示這件清代同光年間的提盒,為紅木所制,高35.5厘米,長36.2厘米,寬23.7厘米,有提梁,底部呈托盤狀。提盒分三層,上面有淺浮雕紋理,紋理為夔龍紋、半環狀紋以及兵器紋,尤其是主圖案,夔龍紋和兵器紋組合起來,就像是柜子上鑲嵌的一把銅鎖。盒蓋上,有圓形圖案,圖案中心,是盤成一團,準備騰飛天際的巨龍。 就這么一個簡單的提盒,在古時竟有如此多種用途。難怪王世襄在《明清家具研究》中說:“到今天,它們本身也成了珍貴的文物了。” ?。ㄎ恼聛碓矗菏詹乜靾?nbsp; 編輯:袁小龍)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