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2來源:新浪收藏 |
尚輝 書法的現當代性轉型是新時期受西方現當代藝術思潮影響而提出的概念,提出這種命題的書家或理論家試圖借助于現代主義藝術的語言獨立、個性張揚和當代藝術對于圖像與觀念的新媒體運用來重新定義書法藝術的理念,這種對于書法藝術另辟蹊徑的開拓,固然具有創新性,但這種書法現當代性的轉型也許和書法本體并無太多的邏輯關系。在筆者看來,那種轉型已跨入現代藝術或當代藝術,而不是書法藝術。 在當下書壇的這種所謂現當代性追逐中,書法藝術受到的戕害也許是致命的。在筆者看來,當下能夠對書法本體有著真正徹悟或洞見的并不多。李一應當歸屬這一類智者。他的章草并非具有那些從所謂二王行草中演義出的“灑脫”,也非追求那些從所謂張旭、懷素狂草里生發出的“豪放”,而是內守筆法,練達結體,以簡散寧靜的“古意”和這個社會浮躁的時風形成某種鮮明的對照。 李一的書法之所以能夠跳出當下那些浮泛之風,在筆者看來,就是他追求這種書法的古意。書法能夠修得傳統的法書,無疑是歷代書家難以攻克的堡壘。也即,這種古意首先來自對于那些被藝術史認定的碑帖典范用筆方法的研習,其次才是結體與章法。當代書家注重結體與章法者多,研修筆法者少,因為結體與章法,都具有視覺形式的特征,而筆法往往是隱于視覺背后的,古意的難得恰恰在此。李一章草的古意多出于用筆的內斂敦厚與結體的聚合離散。在筆法上,以收斂型的橫畫和撇捺最見其蘊含之功,這些在一般草書中常常會盡情揮灑的筆法則被他盡力收緊;章草最忌豎筆,因而所有漢字中的豎筆都被他竭力壓縮扭轉,并不斷使轉用筆,把圭角化為屈鐵盤絲的法度。如果說,李一的章草和被稱作“蘧草”的王蘧常的章草有何個性上的區別的話,那就是李一的章草更多汲取了漢畫像石刀刻的特點,像刻刀崩石似地形成了他的那些點畫和撇捺筆法并制造點畫之間有意味的聚合與離散,從而形成古樸渾穆、重拙粗厚的審美品質。這或許就是李一試圖將草與碑契合于一體的藝術探求。 古意使李一書法和過于寫實的漢字以及過于追逐視覺恣肆的書風拉開了距離。實際上,這種古意除了筆法的骨力使轉、結體的聚合離散,更多的還是來自書家內心世界的沉靜與傳統文化的藻涵。筆者以為,書法家不是只有創作時才進入藝術行為,真正的書家一直是處于一種有別于常人的書法生活狀態。這就是通過書法寫作,通過書法思維和通過書法生存。 在道家看來,“一”字是萬物的起點,也是萬物的代稱。但筆者覺得這個“一”,更像章草最基本也是最有特征的一個橫畫。李一作章草,是否是一種宿命呢?常聞李一言,“我手寫我心,我書寫我詩”。其實,從“手”到“心”,再從“書”到“詩”,何嘗不是以一貫之呢?這才真正是稱得上“字骨詩魂”。而我們這個后現代文明社會,或許最缺的就是這個以一貫之的一種書法的生存狀態。 來源:濟南時報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