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4來源: |
隨著電子、影像、數碼等技術的發展,繪畫一方面借助技術走進人們的生活,變得技術性、綜合性更強,另一方面,也越來越趨于娛樂通俗化,不再高雅、神秘。繪畫未來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它會死去,還是以別的方式存在、發展下去? 日前,一場關于繪畫藝術在當下的存在價值與意義的討論在南岸至尚美術館舉辦的“繪畫已死?”文化論壇上展開,多位學院派藝術理論專家和學者就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支持方 繪畫的文化擔當弱化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教師,廣東省美協理論委員會秘書長黃繼謙: 對于普通大眾而言,繪畫在文化接受的空間逐漸受到壓縮,呈現被邊緣化的態勢。繪畫是一種純手工的勞作、創造方式,是一個相對而言靜態的觀賞過程,跟藝術家之間的交流、信息的互動也沒有新興電子藝術、電子媒介那么直接和方便。 在 一個藝術形式興起的背后,是整個中國社會的商業化過程,就是藝術的商業屬性被強化或者是空前突顯出來,藝術創造就面臨著一種巨大的商業訴求。在這種情況 下,藝術家、畫家的文化擔當、社會責任自然而然地減弱。這對于繪畫來講是一種致命的威脅,它會導致藝術家的創作缺少對于社會的反思或批判,缺少文化上的反 叛。缺乏對社會關注和對人性的感受、思考與表達的話,就會導致藝術家創作的作品與社會大眾沒有關系。 就整體社會而言,繪畫的文化擔當正在弱化,繪畫已經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它的文化地位的衰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繪畫的偉大時代已過 中央美院博士、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講師趙興: 繪畫就像唐詩宋詞一樣,最偉大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它往后的發展不具有更為新鮮的創新活力。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說繪畫死了。 我們進入到觀念的時代,藝術著力要表現的往往是一種觀念,繪畫作為觀念藝術的一種表達形式而存在,而不再是藝術的藝術表現手段。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也可以說繪畫已經死亡了。 從 傳播的角度或者從傳媒的方面,我們整個社會欣賞的方式、欣賞的對象在飛快地發生變化,現在鋪天蓋地的選秀、真人秀等各種節目都可以看得出來,觀看的對象轉 化的方向已經轉化為一種快速的消費、娛樂化的消費。在這個程度上我們再來看繪畫的影響力,它對于每一個社會個體的影響力,很有可能取決于它的傳播廣度,它 和媒介息息相關。你只有足夠多的人獲知了你這個作品,你才有可能認同它傳遞出來的價值。在這個層面上來講,繪畫的影響力取決于另外一種媒介的存在,這個也 是我認為繪畫它本身作為一種視覺傳達的形態,它的生命力在下降。 整體上來說,作為一種藝術生產,繪畫當然是活得好好的,而且會繼續健康活下去。但是它如果作為一種價值創造的話,那么繪畫這個方面我個人認為它是已經死亡了。 中立方 繪畫是否在發展? 建筑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藝術設計系教師馮原: 當我們討論到繪畫死亡一定要討論到它的出生,才能知道它什么時候會死去?,F在我們已知的最早的繪畫證據大概是在三萬年以前出現,繪畫的誕生它暗存著內在的人類心智以及這個心智背后的人的社會化過程。 繪畫誕生之后,它就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發揮一定的功用,并得以不斷推行、不斷演進。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人類從心智創生之后所談到的繪畫大概通過4個階段。 第一階段無魅視覺,繪畫所承載的社會功用,是在人解釋他的生命和客觀自然的角度上被創生出來的;第二階段純粹視覺。在東方和西方有兩個很重要的代表,一是西 方的文藝復興,在中國書畫的出現成為表達純粹繪畫階段的一個最好的陣地;第三階段統一視覺,西方的工業化之后,從傳統古典社會轉到現代社會,視覺出現了重 大改變,繪畫在20世紀之后不再承擔過去兩個社會階段的社會功能。繪畫已死的發出,是在這個社會條件下所產生出來的;第四個階段虛擬視覺,今天我們正好處 在一個數字化技術的革命前夜,而這個技術發展的可能性和未來劇變的可能性很難預計。 繪畫是否死亡,借用文化遺產的概念,要看它是否在發展,如果它在發展,就說明它有可能在新的社會條件下衍生出新的社會功用。 繪畫面臨困境 廣州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學系副教授、系主任胡斌: 我們說繪畫已死其實看到的是繪畫的困境?,F在的一些藝術家在思考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把藝術本身呈現的方法論又重新作為關照的對象,就是說本來繪畫或者藝術 我們只是去關心怎么表達,現在是這些藝術把如何表達作為一個表達的對象。再一個方面,藝術和藝術史進行連接,當然這個連接也不是什么篡改傳統繪畫的符號, 而是構成一種歷史的關聯,通過繪畫表達對于當下的感受。 繪畫是有危機的,它好像在思考一個新的問題,但是當我們把這些作品放到一起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還是存在一個趣味上的雷同性。它的危機在哪里?似乎是在思考一個新的問題,但是這個新的問題最終以一個日趨雷同的風格樣式表達出來 了。它似乎在拋棄談風格的問題,但是它的表達始終會要有一個語言、要有一個樣式,然后這個樣式又出現了一個新的雷同。這是我認為當下繪畫遭遇了邏輯上的一 種悖論、一種困境。 反對方 用中國文化重新理解繪畫的生與死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湖南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周功華: 黑 格爾的美學提出 “藝術終結”問題,就涉及形象與觀念的統一,就是感性與理念怎么統一,是一種象征的方法,象征藝術,然后進入到古典藝術,現實主義,最后 就到了觀念藝術。當觀念藝術來臨,就意味著藝術的觀念化,不需要形態或者形象取得,我的觀念已經直接呈現為理念。西方繪畫歷史的解釋也正好是當觀念藝術的 發生,實際上就意味著藝術的終結。 在中國需要尋找中國的文化模式思維來重新理解繪畫的生與死,死是什么?是形態,是繪畫本身的觀念 的保守,固有的形態的死。繪畫如果在中國當代語境當中死了,或者沒有希望了,已經終結了,那么這樣的一個文化下,它更多的是怎么產生生的問題,恰恰就是商 業利益的固化,導致繪畫藝術本身沒有生命力,這是它的功利性造成的。 如果用中國的傳統概念來說,就是道,因為道是生生不息,道是與個體生命心性完全統一的。如果這樣判斷繪畫,繪畫一定是生的。在當代繪畫里面要從繪畫的本體,就是藝術家自身的個體去挖掘、發展,核心意義就是視覺與表達。 繪畫雖已老朽但未死去 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美術學系副主任丁亞雷: 首 先,“繪畫已死”它不一定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可能更多是一個哲學問題,是一個形而上的問題。繪畫是屬于人的行為方式之一。既然人都是一個歷史學的現象,所 以繪畫作為人的一個屬性,它自然也是歷史的,它擺脫不了消亡的過程,繪畫肯定會死,這一點也沒有必要去否認它,因為人最終會死。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認知。 第二方面,繪畫是否已經死,如果它已死,就是已經不存在了。繪畫到今天是不是這樣的一個形態,起碼現在我們的很多藝術家還在繪畫,我們不能說它死了,但是也不可否認繪畫已經老了。 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就不是繪畫是不是已死的問題,而是繪畫當下所面臨的困境,今天每一個畫家應該思考的是繪畫還能不能夠為我們人類的智慧生產提供原動力。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