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4來源: |
本報記者 梁毅 朱永安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4月12日,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讓文博界一片叫好。近來,隨著南昌漢代?;韬顕脊懦晒沟日褂[的推出、《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的熱播,公眾對于文物的熱情被調動起來。 要讓文物“活”起來,業已成為國內文博機構的共識。身處互聯網時代,今天的博物館已經不單純是一個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而且也是公共空間和文化 場所,架構起藏品與觀眾的橋梁,始終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責。那么,在文物的收藏、保護和利用方面,作為公共空間的博物館和美術館,近些年做了哪些工作?為觀 眾提供了什么?又有哪些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活化重在利用 “好的博物館要有好的文化產品,也就是公眾喜愛的展覽,它們是博物館的第一魅力。” 南京博物院院長、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龔良認為,觀眾在博物館欣賞展覽的同時,也是享受傳統的技術和藝術。技術是古代先民杰出的創造性成果,藝術則是先民千 百年來對生活和審美的有效提煉。南京博物院是我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綜合類博物館,二期改擴建后形成“一院六館”格局,觀眾不僅能看到22個展覽同時 展出,還會置身于一個由眾多不同主題空間組成的文化休閑場所。其中,藝術館設歷代繪畫、書法、雕塑等3個專題陳列以及傅抱石、陳之佛、蘇天賜、吳為山4個 名人專館,另有兩個臨時展廳用作傳統藝術展。 好展覽的前提是要有好藏品,好藏品“活”起來的關鍵是學術性梳理和專題化展示。擁有1萬余件古書畫和近現代書畫藏品的天津博物館,這幾年一直在嘗試挖掘、 梳理藏品資源,并形成體系。據天津博物館副館長李凱介紹,自2012年新館啟用以來,先后策劃推出了“海上風華——海派繪畫作品展”“見怪非怪——清代揚 州繪畫作品展”“江南雙盛——清代金陵、新安繪畫作品展”“筆墨真趣——清代‘四王’繪畫作品展”“晚明繪畫作品展”等一系列古代繪畫作品展,旨在通過不 同歷史時期和繪畫流派的實物作品,向公眾系統展示中國繪畫發展演變的歷程,同時介紹杰出畫家及作品,以解讀其在中國繪畫史上的貢獻和地位。 作為目前全國面積最大的省級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新館自運營后首展文物珍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