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30來源:中國美協 |
2016年7月28,由龐薰琹美術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常熟美術館協辦,“探索·探索·再探索——紀念龐薰琹誕辰110周年藝術作品展”在常熟美術館開幕。
龐薰琹(1906-1985)著名藝術家,設計家,藝術教育家,我國現代藝術的先驅者、現代設計藝術教育的拓荒者。字虞弦,筆名鼓軒。江蘇常熟人。1925年入巴黎敘利恩繪畫研究所學畫,1927年在巴黎格朗·歇米歐爾研究所深造。1930年回國,研究中國畫論、畫史,參加旭光畫會、苔蒙畫會。1931年,與張弦、倪貽德發起成立20世紀中國第一個現代藝術社團“決瀾社”, 成為當時有進步傾向的現代美術運動組織者之一。1938年至1939年,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工作,搜集中國古代裝飾紋樣,整理《中國圖案集》,并赴貴州調查苗族民間藝術,創作《貴州山民圖》系列作品等。新中國成立前,曾先后任教于國立北平藝專、重慶中央大學藝術系、四川省立藝專、中山大學、廣州省立藝專等,他構想“烏托邦”的中國現代設計教育,企盼中國能夠出現像包豪斯一樣的現代設計藝術學院。1953年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并負責籌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同年底任“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展覽會”主要負責人。遵照周恩來總理意見,1954年籌備四個工藝美術展覽會分赴蘇聯、東德、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和保加利亞展出。并任工藝美術代表團團長赴蘇聯訪問考察。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正式成立,任教授、第一副院長。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在艱難條件下進行中國歷代裝飾繪畫研究。1979年恢復政治名譽,恢復高教級別和職務。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建國以來第一次個人畫展。1985年逝世。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二、三屆理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尚剛教授表示: 一位畫家,能夠彪炳畫史,肯定因為才華橫溢;一位設計家,能夠引領方向,肯定因為識見深宏;一位教育家,能夠垂范后世,肯定因為大愛滿懷。三者得一,已經卓越,三者兼具,必定偉大。恩師龐薰琹就是三者兼具的偉大人物。 對薰琹師的繪畫,早有深入評析。我感受到的,還有他逐漸走入的靜謐、清雅。他以醇厚的修養、精妙的技法、敏銳的感覺、純凈的心靈,發掘出、贊頌著世間的大美。那風景、那居舍、那花卉、那村姑……那一切,沒有張揚、全無躁怪,毫不炫耀。超越了早歲的“狂飆突進”,這些畫作平和近人。場景、對象,你一定熟悉,而薰琹師的畫卻靜靜地、默默地,讓她們凈化你的心靈、更新你的感受、升華你的體認。給予你的不是震撼,而是親切。他在用繪畫詮釋了清雋優雅,弘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對于平民百姓,繪畫畢竟高在云端。工藝美術品不同,與人須臾不離,與其生活品質、審美情趣的提升緊密相關。痛感曾經輝煌中國工藝美術漸入凋零,薰琹師立志振興。他很早就關注工藝美術,歸國未久,便開始設計廣告、商標、圖案、產品。這些作品有的極富前衛精神,更多的卻妙用傳統,以匠心變化過的中國古代經典作品、優秀圖案,去傳達時代新精神。她們為當年的工藝美術開拓了新路,為今世的工藝美術、藝術設計垂示了典范、指引著方向。展現的不僅有精深的造詣,還有崇高的使命感,是價值無法估量的文化財富。 工藝美術教育是薰琹師后半生的主要事業。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由他籌建,他不唯親與教學,教學大綱也大抵靠他厘定。為使立意繪畫的學生安心專業,任職副院長期間,他竟棄置鐘愛的畫筆。做法雖嫌極端,責任心、使命感卻彰顯無遺。他深具遠見卓識,又身體力行,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乃至當代中國工藝美術,他的貢獻最大。在他的感召、指引下,學院欣欣向榮,教學示范全國。在20世紀的50到70年代,中國工藝美術品暢銷海外,成為國家外匯支柱,對此,薰琹師與其同道居功至偉。 或許因襲了前代多數手藝人的缺憾,當代的工藝美術家、藝術設計師也常輕忽文史。為扭轉積習,薰琹師便自開史論課程,并在被打為“右派”的頭幾年,翻檢爬梳,發奮寫作,不斷增刪,歷經數年,寫成《中國歷代裝飾畫研究》,從戰國到明清,經典之作被薰琹師娓娓道來,分析精到,解說透辟。此著初為講義,“文革”過后,再經考察、修訂,一經出版,譽滿藝壇。出版前,編輯有意彩印全部圖版,薰琹師執意反對,道理是,書是為學生寫的,彩印太貴,學生沒錢。何為大愛無疆?此即楷模。 薰琹師一生以大愛獻身藝術與教育。2016年是他誕辰110周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畫家、設計家、教育家、我們的恩師,劉巨德、王玉良二學長匯集友好,舉辦畫展。展覽名稱就是對薰琹師一生的縮寫,“探索、探索再探索”,他當之無愧。從學醫到從藝,是探索;從繪畫到設計,又是探索;從藝術到教育,還是探索;從執教到著書,仍是探索。
菜 園 鐘蜀珩 65×80cm 布面油畫 2006年
春 龐薰琹 80×81cm 亞麻布油畫 1984年
地之子(初稿)龐薰琹 45×37.2cm 紙本水彩 1934年
七弦河上一 劉巨德 139×69cm 紙本水墨 2016年
上海街景 龐薰琹 47×38cm 亞麻布油畫 1948年
繡球花 龐薰琹 54×46cm 亞麻布油畫 1975年
月光 王玉良 91×96cm 紙本水墨 2001年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