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5來源:中國美協 |
趙昆
為了進一步提高中國美協西部少數民族高研班的創作水平,在中國文聯大力支持下,8月5日至16日,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的“第五屆西部少數民族高研班寫生采風團”一行赴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采風寫生。寫生團由中國美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杜軍帶隊,中國文聯人事部培訓處處長薛長緒、中國美協展覽部副主任孫同和、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曙光,以及從歷屆高研班中挑選出的18名優秀學員,書畫頻道、《美術家通訊》等媒體記者等組成。 寫生團的第一站是位于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簡稱新右旗)的莫能寶格達山,莫能寶格達山是呼倫貝爾草原上最高的敖包山,其民間祭祀活動源遠流長,據傳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寶格達山原稱“輝騰哈拉”(蒙語“寒冷”之意)。巴爾虎是蒙古族中歷史最為悠久古老的一支。1732年,清政府為了加強呼倫貝爾地區的防守,將包括索倫(今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族和巴爾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屬3796人遷駐呼倫貝爾牧區,以防俄國人侵擾。其中275名巴爾虎蒙古人便駐牧在今陳巴爾虎旗境內。1734年,清政府又將在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志愿加入八旗的2400多名巴爾虎蒙古人遷駐克魯倫河下游和呼倫湖周邊,即今新巴爾虎左、右兩旗境內。為區別這兩部分巴爾虎蒙古人,便稱1732年從布特哈地區遷來的為“陳巴爾虎”,即“先來的巴爾虎蒙古人”之意;1734年從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遷來的則相對被稱為“新巴爾虎”,即“新來的巴爾虎蒙古人”之意。巴爾虎人自古以來有敬仰大自然的習俗,他們遷到呼倫貝爾后改稱此山為“都蘭哈拉”(蒙語“溫暖”之意)。后又圖吉祥將此山稱為“白音孟和”(蒙語“富饒長存”之意)。乾隆四年(1739年),新巴爾虎蒙古族開始祭奠白音孟和山,為了進一步表達崇仰之心游山改稱為“寶格達烏拉”(寶格達山)并流傳至今。 格達山從南向北由相同的三個山峰組成。每個山峰上建有用石頭堆積的敖包。南峰上的敖包為主敖包,中峰和北峰為副敖包。南峰上的主敖包主要為男性祭拜點,北峰上為女性祭拜地點。男性牧民們三五成群緩緩走上坡度較緩的寶格達山,從遠處看去,排成長隊的祭拜牧民非常壯觀,來到山頂后,牧民開始圍繞著敖包走圈,他們各自拿著從家中帶來的食品,主要是小米豆子,還有奶和酒,不斷向敖包上散撒著食品,一邊念念有詞,繞完三圈后,不少牧民向敖包跪拜磕頭,祈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吉祥如意。
過去草原上的人們見面很困難。因此他們往往借著祭敖包的機會,朋友、親戚和戀人相會。改革開放以來,寶格達山的祭祀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不僅有那達慕,而且還有商品交流、民族工藝品展示、歌舞表演、宣傳科普知識、賽畜會等眾多內容。這些內容對新巴爾虎草原的經濟發展有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如今牧民多是駕駛汽車來參加草原盛會,騎馬來的變得很少了。他們從各方趕來寶格達山下,把車停在山腳較遠處,放置成放射狀??拷侥_是牧民們的帳篷,牧民們穿戴著各色蒙古族的長袍禮帽,這些長袍色彩樣式都不盡相同,代表了不同蒙古部族,他們簇擁著走向寶格達山,熙熙攘攘,場面非常壯觀。 當寫生團到達時,先期到達的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已經在敖包會上開始畫速寫了。他身著深藍色的蒙古袍,捧著速寫本,在人群當中畫少年,畫少女,或者捕捉老年牧民的形象,周圍的牧民紛紛圍上觀看他的寫生。寫生團的學員們也散入到草原盛會中,他們尋找那些在服飾,外型,及精神氣質等方面具有地域特征的蒙古族人物作為模特進行肖像寫生。劉大為主席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一個藝術家,應該始終關注社會、關注時代、關注生活。多年來,他曾多次來到草原,被這些牧民的樂觀、純樸的情緒所感染,為他們畫了大批的速寫和素描肖像。這也成為劉大為主席不斷創作出描繪草原牧民生活作品的情感與素材資源。劉大為主席每創作完成一幅作品都要寫上畫中人物的蒙古姓名,并和他畫過的每一位模特合影留念。劉大為主席的言傳身教讓在場的學員們近距離感受到作為一藝術家,只有不斷深入生活,貼近人民才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劉大為主席的勤奮和熱情,也打動了每個學員,他們體會到只有大量的習作,才是提高繪畫技藝的必由之路。
劉大為主席在寶格達山下畫速寫
學員在寫生
學員在寫生
8月6日,第五屆西部少數民族高研班寫生團來到位于海拉爾市的內蒙古呼倫貝爾美術館,在這里,劉大為、內蒙古美協主席周榮生等受邀為“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草原畫派八省(區)美術高級人才培訓項目”的學員們現場授課,兩批學員們在現場一起觀摩劉大為主席的人物寫生課。
劉大為主席授課
劉大為主席授課
杜軍副秘書長主持授課
寫生課的模特是來自呼倫貝爾的歌舞團的演員,他們身著蒙古傳統服裝,展現了蒙古人民的典型形象。劉大為主席在現場作示范,他邊畫邊給學員們分析在中國畫創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他指出,寫生課對中國人物畫創作的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創作觀念,藝術創作離不開生活,只有到現實生活中親身體驗、現場寫生,創作的作品才會鮮活,具有感染力。劉大為表示,他多次帶領學生深入實地去考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挖掘蘊藏在生活中的美,切實地把對生活的真情實感融入到作品當中,才能提升作品中所表達的精神內涵。大為主席在課程示范過程中,始終沒有停筆,滿滿當當的畫了5張畫,張張都形神兼備,神完意足,他精湛的寫生造詣令現場的觀眾嘆服,他聲情并茂的課程使得學員們受益匪淺。 內蒙古美協主席周榮生表示,關注生活、重視寫生是劉大為老師教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劉大為老師用畫筆記錄了生活,表現了時代,并激勵著許許多多的青年藝術工作者。劉老師親自為高研班的同學們現場示范,機會難得,希望學員們抓緊時間,珍惜機會。 在海拉爾的授課結束后,高研班寫生團先后到柴河寫生基地和阿爾山地區進行寫生采風。 學員謬遠洋表示,作為來自西南地區的學員,聆聽和學習劉大為先生的現場授課和寫生示范深感幸運。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地域風情和民族信仰都讓我有著不同感動的體驗,這樣的采風寫生體驗給繪畫語言的探索和藝術格局的開拓都有很大的啟示。 學員文勝表示,來到呼倫貝爾大草原,才理解了原始草原的力量和博大。它養育了各族人民、牛羊和山水,理解了牧民對大自然的尊重和渴望,這就是草原的真實生活和游牧文明。生活的真實變成藝術的真理就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對生活的研究和理解。蒙古族人民傳遞的真善美,在劉大為老師現場寫生和教課當中理解中國畫藝術語言的獨特性,近距離地學習了著名藝術家如何用藝術語言來表達對物象的理解。我們深入草原深處,挖掘和發現它深處的美,努力研究內蒙古傳統民俗文化,體會游牧文明的內涵和意義。 學員柳風表示,自幼就夢想著到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自由馳騁,如今終于如愿以償。滿洲里到阿爾山由北往南沿途半個月的行程中,第一體會就是內蒙之大,草原之遼闊。當一人立足于草原上,時空概念會發生奇妙的變化,不再會察覺到時間的流逝,取而代之的是呼嘯在耳邊的風聲與一個無限延伸的空間。他說,他生長在海濱城市,大海上熟悉的孤寂感竟又一次在內蒙的草原相遇,以往的一切繪畫經驗和技術都不再重要與奏效,畫家觀照內心之感受,回到原點體會自然啟示,把自己完整地融入自然,去想象和描繪自然的神秘。
劉大為主席、周榮生主席、杜軍副秘書長等與學員們合影
在奔赴寫生地點的過程中,遼闊的草原上漫漫長路,采風團乘坐的大巴車上持續播放的電視連續劇《成吉思汗》,吸引了采風團員們,在路途中,大家望著窗外茫茫無際的草原,了解草原狩獵游牧民族迅速崛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如何從部落首領到創建的幅員遼闊的汗國的歷程。蒙古族的歷史猶如廣闊無邊的草原一樣,粗獷而不事雕琢的精神,大氣磅礴的力量之美深深打動了每一位寫生團的成員。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