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5來源:中國美協 |
2016年7月12日至7月24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術委員會“蒲公英行動”美術教育專項課題組組織的“首屆蒲公英行動夏令營暨種子教師培訓”活動順利舉行,并取得圓滿成功?!捌压⒌姆N子”隨風飛往湖南湘西、貴州黔東南、云南景洪三個實驗點,關注留守兒童、關注農村美術教師成長;關注民族地區學校美術教學及民間美術教育資源,開展了種子教師培訓及兒童夏令營活動,推進了偏遠農村和民族地區美術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蒲公英行動云南團隊老師與勐宋完小學生合影 云南團隊由少兒美術藝委會副主任謝麗芳總協調,少兒美術藝委會主任、首都師范大學尹少淳教授等參與,在西雙版納的勐龍、橄欖壩、吉諾山等地開展活動,進行民間走訪、民居考察、民間藝人訪問。尹少淳教授生動、直觀地以美術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為主題做了講座,還運用當地本土資源進行示范教學、校園文化建設指導等,為民族地區的教師們帶來了新的教學觀念和方法,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享受了優質的美術教育。
蒲公英行動云南團隊尹少淳教授為學生講課
蒲公英行動云南團隊吳尚學老師給傣族學生上課 湘西團隊由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所與湖南湘西教育科研機構組織高校青年教師、研究生和“蒲公英行動”課題實驗學校的種子教師,在鳳凰縣東就苗寨和古丈縣老司巖村所在的村小,分別舉辦了為期七天的留守兒童美術夏令營。此次活動主要由中國美協少兒美術藝委會委員、廣州美術學院陳衛和教授和湘西州教科院徐鋒老師為協調人,分為兩組開展:一組在東就苗寨活動;另一組在老司巖村活動。團隊以“上午夏令營、下午工作坊”的活動方式展開,即上午展開夏令營活動,下午進行教師教學研究和文化考察?;顒拥闹饕蝿帐峭ㄟ^實踐活動來實現蒲公英種子教師的培養和成長。本次活動很好地踐行了“蒲公英行動”的教學理念,強調農村教育以學生為本,以鄉土為根,民間美術進課堂、民族文化進校園,啟發教師挖掘當地自然文化資源,逐步開發出石頭、植物、民族服飾、廢棄水瓶等教學資源,與兒童共同創造具有視覺美感的藝術作品,頭腦中不斷涌現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教學靈感。最終,兒童夏令營和教師工作坊圓滿完成任務并超出預期效果。
蒲公英行動湘西團隊老師與東就村學生合影
蒲公英行動湘西團隊教師給老司巖村學生講課 貴州團隊由首都師范大學美術教育專業博士研究生朱健和房斐為協調人,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臺江縣等地開展活動,成果斐然。團隊主要在雷山縣千戶苗寨進行考察、調研活動,走訪民間手工藝人,記錄蠟染、苗繡、銀飾制作的過程,感受苗族文化藝術的魅力和民間藝人的精神。此次種子教師培訓以“頭腦風暴”和“思維導圖”的方式,為當地教師提供了新鮮的思維理念,并以“繪本”形式教學,得到一致好評,教師創作的作品超出預期,驚喜不斷。此外,兒童夏令營活動中的江邊寫生也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視野,讓學生走出教室,發現身邊的美。
蒲公英行動貴州團隊教師給種子教師講課
蒲公英行動貴州團隊在蠟染坊進行考察
蒲公英行動貴州團隊老師與施洞小學學生在江邊合影 此次夏令營暨種子教師培訓活動采用了專家、年輕教師和志愿者共同參與的方式,活動得到了中國美協和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及實驗點的大力支持。此次活動呈現出“三點一線”的特點——三個實驗點和一條豐富偏遠農村及民族地區兒童假期生活、培訓農村教師的主線,不管去往哪個地方,哪個民族,專家、志愿者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讓更多人關注偏遠農村和民族地區兒童的教育和生活,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此次活動也充分彰顯了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術委員會公益性和學術性的宗旨,讓“蒲公英行動——兒童與民間美術”的種子播撒在西部貧困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地上,花開遍地,乘風飛揚。 據悉,“蒲公英行動”少兒美術教育專項課題是國家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術委員會主辦的“成就未來——少兒課外美術教育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并得到福特基金的資助。本課題自2003年7月在湖南湘西啟動,培養了一批對民間美術有深厚感情、執著于民間美術科研和將民間美術應用于教學的骨干力量,積累了在偏遠貧困地區進行學校美術教育改革和實踐的有益經驗?!捌压⑿袆印卑l展至今,離不開對中國諸多少數民族和農村地區美術教育現狀的觀察和發現,課題實施十多年來,已經發展到全國11個?。ㄗ灾螀^)、13個民族所在地的96個實驗單位,正是在這一山一水間,團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升了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近距離觀察了中國鄉村美育的現實,亦對其美術教育的可能性進行了諸多的思考和實踐,對于少數民族地區以及邊遠農村地區的學校藝術教育產生了很大影響,為推動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和偏遠貧困地區的兒童美術教育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捌压⑿袆印弊钪匾慕涷灪统晒?,就是喚起農村學校教育工作者對藝術教育的重視,培養當地教師學會開發和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教學,讓民間美術進課堂、民間藝術進校園,樹立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幫助農村學生獲得藝術教育權利之時,也實現著教育公平、提升了教育質量。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