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2來源:中國美協 |
2016年11月18日,中華史詩美術大展《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新聞發布會在國家博物館舉辦。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馮遠、《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組委會辦公室主任劉健出席。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主持新聞發布會。
新聞發布會現場
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馮遠回答記者提問
組委會辦公室主任劉健做展覽情況說明并回答記者提問
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徐里主持會議并回答記者提問 來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社、人民畫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書畫報、中國美術報、新華網、人民網、央視網、中國文藝網、搜狐網、北京電視臺、書畫頻道、國學頻道、雅昌藝術網等50多家京內外媒體記者參加新聞發布會。 在發布會上,劉健做中華史詩美術大展《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情況說明。他表示,“歷史畫創作工程”是國家專項資金支持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建設項目。該項目從策劃論證,立項設計到組織實施,自始自終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各主辦單位的高度重視、支持以及美術家的傾情投入。依托國家之力、美術家辛勤勞動和國家博物館的傾力配合,使該項目成為自共和國成立以來,無論從規模、體量之大,人、財、物力投入之多,組織、管理工作之艱巨繁復、都堪稱少有的創作活動。
新聞發布會現場
媒體記者提問
媒體記者提問
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徐里接受記者采訪 經過5年多的共同努力,“歷史畫創作工程”的作者們以匠心獨運的構思,嚴謹刻苦的創作勞動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創作完成了這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史詩作品,并且在藝術的歷史情景再現,史實凝縮表現、個性化風格語言鑄造和精神境界開拓上達到了多年以來的較好水平,它標志著中國美術在歷史畫藝術創作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達到的藝術、學術高度,彌補了歷史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空白和缺憾。在完成通過專家驗收的146件作品中,不光中國繪畫、雕塑等各類形式手法的作品豐富、飽滿且具張力,既便是外來繪畫形式的油畫藝術,也在此次創作過程中以體現應有的本土化、民族化、中國化特色為每個作者的自覺追求。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在提問環節,馮遠、徐里、劉健圍繞著“歷史畫創作工程”如期竣工的意義、作用,對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未來趨勢,以及“歷史畫創作工程”項目最初構想與基本構架如何建構與框定,在當代歷史畫創作中取得哪些主要成果等問題回答記者的提問。 馮遠表示,在146件入選作品基礎上形成的中華史詩美術大展有以下特點,第一是鮮明的中國文化立場、中國藝術風格、氣派的特點。其次是現實主義精神與寫實主義、浪漫主義、表現主義等諸種藝術形式充分兼容互補的特點。第三是凝聚集體智慧、凸顯藝術家個性風貌的特點。最后是多畫種、多面貌、大體量的特點。 他表示,由于此次“歷史畫創作工程”完成后的全部作品將長期陳列于國家博物館的主廳和各回廊中,為達到博物館陳列的整體規劃設計,作品尺幅都在原有基礎上增大了體量面積,這不僅是工作量的增加,體力投入的增強,也是對作品的質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啻是對作者的一種能力的進一步考驗。而能夠在國家殿堂中陳列的視覺藝術品,是為國之鴻寶,堪比重器,其意義甚至遠遠超出作者的生理年齡與生命的價值。參與創作的美術家都深知這份榮耀的來之不易而無一有怨言,無一提出非份要求和報酬索取,都以負責任的態度按期向國家交出了代表自己最好水平的答卷。 劉健認為,此次美術創作吸引和凝聚了我國當代美術界最具實力的老中青優秀藝術家。與以往歷史畫創作技法、材質多出于中國工筆畫、油畫和單體雕塑不同,此次歷史畫創作的畫種擴充了版畫和多人物組雕、浮雕類裝置形式。 徐里介紹,在工程組委會和專家們的指導下,藝術家們認真研究歷史典籍資料,深入理解并把握歷史的主題切入點,不斷強化對主題文化內涵的認識,將集體及個人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和對藝術品格、理想價值的追求,自覺地貫注到對歷史風云、文明進步以及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藝術表達之中。 根據安排,“中華史詩美術大展”將于2016年11月20日在國家博物館盛大啟幕。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