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5來源: |
“問墨蘇東坡——劉克寧中國畫展”11月21日在徐州美術館(藝術館)拉下帷幕。雖然展覽已經特意延長了幾天,但是市民們還是意猶未盡,就在撤展的時候,還有不少人要進館觀看。雖然撤展了,但劉克寧帶來的這場文化藝術盛宴,足以令徐州市民回味。 好畫情真 劉克寧原籍邳州,生于西安,幼年隨父母輾轉于西安、成都諸地,后來父親轉業返鄉辦學,他跟隨來到了邳州生活。“少時房屋雖不大,卻也懸掛了祖父留下的明末和清初時期的字畫。那些筆走龍蛇的書法和秀潤的山水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現在我認為最美的東西仍然是那些潔白紙張上的有形無形的墨線。”劉克寧說,因為父輩的影響,他考入北京師范學院讀美術專業,畢業后又進中央美院和北京畫院深造。 劉克寧學繪畫不是只學山水或者只學花鳥、人物,而是幾科混在一起學,形成一種學術上的交匯。“我把山水畫的技法和花鳥畫的筆墨運用到人物創作中來,形成一種獨特的面貌和筆墨語言。”所以有人贊嘆劉克寧的畫,無論是山水、人物、花鳥、情景,無論是筆墨、色彩、題跋,他都給人以輕松釋懷之感,都能用筆墨語言和形象塑造給你以明達至理的影響。 上世紀八十年代,劉克寧來到了新疆工作,雖然干的是雜志編輯,但他從來沒有放下手中的畫筆。新疆人物和風情是很多畫家筆下的素材,但大多表現的是一種滄桑和悲情的感覺。在新疆生活了17年的劉克寧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情。他說:“新疆的生活條件雖然有些艱辛,但那里的人其實都很達觀、快樂,而且豪放。我熱愛這塊土地,喜歡這里的人們。”所以在他的筆下出現的新疆,都是諸如《龜茲巴扎圖》《歡樂新疆》《歡樂達坂城》《歡樂巴扎圖》等類型的作品。這些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很快脫穎而出,在幾次重大的展覽活動中深得好評,并連連獲獎。劉克寧也因此成為新疆第一個辦個人畫展的畫家。 好畫從生活中來 劉克寧深知“好畫從生活中來”的道理,即便后來離開新疆,他也要經?;厝ゴ弦欢螘r間,畫大量的速寫?;氐絻鹊厣詈?,他的創作也開始轉變方向,從新疆人物轉到江南、嶺南人物。“‘筆墨當隨時代’,如果一個畫家的生活環境發生變化了,那么他的創作主體也應該隨之改變,只要畫眼前的東西,畫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東西,才能把畫畫好。” 2001年,作為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期準備工作的組成部分,北京畫院組織畫家沿運河兩岸采風一路向南,要繪制國畫百米長卷的運河風光。劉克寧先生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主創人。為了創作這幅作品,他沿運河三下江南采風,查閱千余本文獻,收集上萬張古運河資料圖片,請教過無數的明史、水利、建筑、民俗、造船專家,歷時四年,這幅長212米,高83厘米的長卷繪制告竣。此圖將運河兩岸的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串聯起來,蔚為壯觀。緊接著,他又主創了188米《京門九衢圖》,同樣的艱辛。“兩件作品總長400米,耗時8年,但我覺得很值得。作為一位畫家,一位藝術家,總要為我們民族文化留點東西,苦點累點都不算什么。”劉克寧說。 即便是畫蘇東坡,劉克寧也是到蘇東坡出生、生活、工作的地方,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考察。對其有了更深的認識后才開始提筆,這一畫就是四五年的時間。就因為有這樣的勤奮和認真,劉克寧筆下的蘇東坡才會如此鮮活,又如此富有張力和內涵。 回鄉辦展感受頗深 此次來徐,是劉克寧50年來第一次回鄉辦展。十幾天的時間讓劉克寧感觸頗深。“沒想到我在徐州辦展,會吸引來南京、香港、廣州,甚至專程從美國趕來的觀眾。媒體也來了很多家,除了本地的媒體,廣東衛視、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等也作了專題報道。這從側面說明徐州交通便利,發展迅猛。” 此外,徐州市民審美水平和文化素質也令劉克寧“沒想到”:“我發現,不管年長的還是年少的,他們看畫都很仔細,一幅畫前要駐足很久,還會拿相機拍下來。這種場景我在北京能看到,但在二三線的城市基本上看不到。家鄉人民對文化的熱愛,對藝術的熱愛讓我很感動。這應該與徐州美術館經常辦展覽、有意識地培養觀眾觀展有關系。優秀的書畫展對市民的審美和素質的提升是潛移默化的。” 劉克寧說,今后會多畫好畫,多來徐州美術館辦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