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30來源:中國美協 |
![]() 2016年11月27日上午,中國基礎教育非遺校本課程研討會在溯源于三江師范學堂而今歷經百年的南京師范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美協美術教育委員會主辦,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承辦。來自全國各省市的26位委員會委員、十所地方中小學院校教師代表以及從事基礎教育研究的專家等60余人參加了會議。 ![]() 會議開幕式由中國美協美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孔新苗主持。中國美協美術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為大會發函致辭,由委員會秘書長、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助理王曉琳代為宣讀。 ![]() 高洪主任在致辭中指出,當今全球化的文化和經濟交融碰撞,使高等藝術教育進入了新的語境,我們需要以“再定位”來思考、解決藝術教育的方向,認識目前美術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特點、新問題。創新教育思想、教學體系、教授方法,適應社會發展對美術的需求。美術教育委員成立以來,一直堅持探索美術教育規律,研究美術教育改革,從而推動美術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提高全民審美和人文素養。他強調,要進一步貫徹落實文藝座談會精神,結合當前發展實際,對美術教育的重要問題進行研究實踐,推動美術教育改革取得新舉措新成效;進一步發揮專家優勢資源,開展具體課題研究與項目推動,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師范教育的美術教育,專業美術教育,社會專門美術機構的美術教育和其他公共美術教育等領域,建立既各具特色、各具優勢、相對獨立,又相互銜接、相互促進、密切聯系的有效機制系統,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展示傳播研究成果,擴大美術教育的社會影響力。 ![]() 中國美協美術教育委員會在2016年初啟動了“十大優秀校本課程和十大優秀課例建設工作”,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特色課程”為主題,對全國的中小學特色課程建設進行了調研,遴選了十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院校課程進行指導和培育。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很好素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的基礎教育,與現代文化生活相結合,也是對傳統的活化與發展?;A教育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即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品性修養、增強學生知識和創造力的需要。 ![]() 會議期間,來自全國十所中小學院校代表針對非遺校本特色課程進行了主題匯報,包括“惠山泥人”“滇派風箏”“細紋刻紙”“絲綢扎染”“造作毛猴”“無錫刺繡”“藍印花布”“傣陶”,以及閩南“非遺創意美術”“楊家埠民間工藝傳承”等課程,涉及扎染、木雕、粗陶、泥塑、刺繡、剪紙、風箏、版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工與技藝,將地方的文化傳承與基礎美育課程相融合。 中國美協美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錢初熹以“非遺進中小學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為題進行了主題發言,對于目前我國中小學基礎美術教育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發展現狀與瓶頸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本土文化傳承與基礎美育發展的關系、中小學美術教師教育的發展、創新基礎美術教育發展的新途徑與新趨勢等問題。 會后與會嘉賓觀摩了非遺校本課程的展覽。 供稿/中國美協美術教育委員會秘書處 文圖/衛艷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