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碩象牙淺刻
先秦古籍《周禮》中談到:“以九職任萬氏……五日百工,飭化八材”。關于“八材”,鄭玄注“八材:珠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木曰刻,金曰鏤,革曰剝,羽曰析。”表明在先秦時期,對象牙的加工和雕刻已形成獨立的技術體系,成為取自動物身體的牙骨角類天然材料加了王藝的代表。通過河姆渡文化和殷墟婦好墓所出牙雕器,我們可以大略了解我國早期象牙雕刻藝術的風貌。唐代以前,牙雕已有線刻、浮雕、圓雕、鏤雕等工藝,唐代又新創了象牙染色工藝。到宋代,象牙雕刻和多層次鏤雕技術也取得長足的進步。
象牙作為美觀的天然材料,早在上古時期即為先民所愛重,從而施以雕琢刻鏤,寄托審美的情趣,用來裝飾生活、供奉神靈、標志階級。這些牙雕工藝品作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載體,無論在那個國家或民族,初無二致。由于象牙具有財富和身份標識的屬性,作為一種被上層統治者所占有的貴重物質資料,很早就發展出成熟的加工工藝,用于制作奢華的實用品和裝飾品。
明代以前,各項牙雕工藝已發展成熟,這為明清牙雕藝術鼎盛時期的到來,作好了充分的技術準備。進入明代,隨著東西方交通和貿易的發展,象牙的來源日漸拓展。象牙的消費階層,在明代初年尚限于統治階級上層,至明中后期已發展到富裕的市民階級。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從業人員日益增多,都為接下來牙雕藝術鼎盛時期的來臨,作好了充分的物質準備。明代牙雕的成就,集中體現在仙佛人像雕刻上,反映出當時宗教的世俗化演變和民間信仰的蓬勃興旺。同時隨著文人雕刻藝術的勃興,牙雕也納入文房雅玩的范疇,藝術品格得到顯著提升。明代的宮廷牙雕雖然存在,但還沒有形成特殊的藝術風格,成就也不突出。清代的牙雕工藝則始終受到皇室的重視,使得清代牙雕形成宮廷和民間兩大體系。清代民間牙雕藝術流派有南北之分,而宮廷牙雕則集和了各種風格中精細華美的一面,形成“精、細、雅、秀”的特色。晚清時期的牙雕大量外銷,藝術上卻逐漸衰落,尚備一格的是表現書畫內容之象牙淺刻。
新中國成立后,牙雕作為能為國家換取外匯的“特種工藝”之一,得到國家輕工部門的扶植,形成了北京、南京、福州、廣州幾個生產中心,作品在題材和風貌上都和以往全然不同。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和國際上對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象牙貿易被嚴格禁止,牙雕作為一個行業已不可能如歷史上那樣迅猛發展。
如上所述,綜合考古材料、傳世實物和文獻記錄來看,可以將中國牙雕藝術的發展歷史大致分為明代以前、明清時期和現代三個階段,而明清兩代無疑是牙雕的高峰。上海博物館的牙雕收藏大多為明清及近現代的制作,明代以前的作品為數很少。其品種略分為圓雕人像、陳設玩賞件、器具、符牌、佩飾幾類,近代流行的象牙淺刻是吸收書畫形式的個體化制作,與已往的牙雕有很大差別,宜自成一類。
用象牙制作圓雕人像,最早出現于東歐和西亞地區的早期人類文明,后逐漸發展。公元前5世紀時,古希臘雅典雕刻家菲迪亞斯利用黃金和象牙制作宙斯、雅典娜等神像,成就很高。9-10世紀拜占庭帝國興盛時期的牙雕工藝也很發達,其牙雕人像多取圣經中的人物為題材,造型古樸靜穆,刀法洗練生動。我國的牙雕人像有實物傳世的,最早為明代的制作。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牙雕華嚴三圣(釋迦牟尼、文殊、普賢)一度被認為是宋代的作品,后確定出于明代。
一些具有唐代風格的牙雕人像,其真實度也令人懷疑。不過據《武林舊事》所載,南宋宮中每逢七夕佳節,都會擺放牙雕摩喉羅(嬰孩形人偶)作為祥物,高者可達三尺。結合雕刻工藝和造像藝術的水平來看,唐宋時期牙雕人像應該相當高明,或在今后能夠得到發現。明代牙雕人像的主題有兩大序列。一為供奉于神龕之尊像,主要是佛祖、觀音、彌勒、文昌、關圣及一些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神祇,此外還有天主教基督、圣母、圣徒等圣像(明代后期福建漳州等地制作了不少供外銷的天主教偶像,至今尚可在東南亞、中南美洲等地的教堂中見到)。另一類雖然也能夠用作供像,但更多地是作為賀禮、壽禮而在市場中被消費的,主要是壽星、麻姑、八仙、魁星一類有著吉祥寓意的神話人物,其在室內擺放的地位,與其說是供奉,毋寧說是陳設。
上海博物館藏明代牙雕以圓雕文昌坐像(圖1)為代表。像高20厘米。所雕文昌帝君頭戴烏紗帽,著團領補服,腰系玉帶,袖手端居于虎皮坐墩上,面容豐滿清朗,氣度雍容。文昌帝君是民間信仰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是文曲星的人格化身。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盛行,對文昌帝君的奉祀普遍。除各地建立的以文昌為名的宮、閣、祠以外,不少書院、私塾、家學內都供奉有文昌神像或牌位。后者供奉的文昌像以漆木、金銅、陶瓷為多,牙雕之品也不少見,大多如此件一般,作中年文官像,與宮觀中正式奉祀的文昌神像之捧圭垂紳的“帝君”形象并不相同。明代仙佛神像牙雕多出于福建。此件牙雕文昌像整體雕刻線條剛柔相濟,衣紋簡練而舒展,儀態含蓄溫雅,與明代德化窯何朝宗所作人物瓷塑同一機杼,亦應是閩中雕刻風格的體現。
清代牙雕品種十分豐富,涵蓋各種工藝品形制,雕刻手法也十分豐富。從雕刻手法上來說,明代的牙雕線條洗練而流暢,開相古樸明凈,藝術品格較高。清代牙雕氣局較小,缺乏超拔古逸之趣,但手法細膩精巧,是其長處。特別是粵式牙雕繁縟細膩的雕工,受到上自清官、外迄西洋各色人士的喜愛,通雕、茜色、鑲嵌、編織等各類技法被廣泛運用于實用和陳設器具的制作。清代牙雕人像除極少數按照宗教儀軌制作的偶像外(以密教造像為時代特色),多半是用作禮品和玩賞目的的陳設擺件,出現大量世俗題材的作品。
在上海博物館藏品中,牙雕人像有羅漢、壽星、漁翁、仕女、文士及人物故事組合等,陳設玩賞件有山子、龍船、槎舟、樓閣、轉心球、寶瓶、屏風、插屏、象生雕、整枝象牙通雕以及小玩件等。制作年代以清代為主,其下限至民國時期。逼真地表現各色蔬菜瓜果和蟲介之屬的象生牙雕在清末民初時期達到藝術的巔峰,這類作品綜合運用圓雕、鏤雕、拼鑲、染色等技巧,造型準確,體物入微,形、色、神三者兼備,可說是牙雕中的“照相寫實主義”之作,代表了當時民間象牙雕制工藝的極高水平。例如牙雕白菜草蟲(圖2),長25厘米,所雕白菜筋脈隱顯,菜葉翻卷層疊,極自然之致。其上爬綴各色秋蟲,如蟋蟀、蛐蛐、螳螂、蜈蚣、瓢蟲之類,雕刻細人毫芒,覺其躍躍欲動,似有悉索之聲。染色各隨其類,變化之微妙一一如真。
象牙仿竹編雕花鳥宮扇(圖3)則是牙絲編織工藝的代表作,扇長49厘米,寬32.7厘米,以象牙絲編織成透空錦紋扇面,上嵌五色染牙折枝花卉、鳥、蝶的圖畫。正面象牙柄梁上嵌有飾物四塊,兩端為琥珀嵌水鉆如意云紋護頂、螺鈿點翠并嵌水鉆及珠勾云紋護托,中嵌瑪瑙嵌珠、染綠色牙嵌水鉆及珠勾云紋飾件。扇邊用玳瑁包鑲。扇柄亦為象牙,上刻花鳥,下串五色絲線總子。該扇用料考究,制作程序復雜,運用了編織、染牙、拼嵌、包鑲、浮雕、陰刻等多種技法,做工精細,呈現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雍正干隆間清宮造辦處編織牙絲的工藝來自廣東,廣東地方亦以此類制作作為向宮廷進獻的貢禮,此宮扇即為當時所制精品。
與竹子一樣,象牙的天然形狀也使其十分適合于制作筆筒、臂擱、印盒等文房用具?;跁S在古代知識階層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從帝王以至寒士,無不愛重文房用具,以為賞心樂事。今天收藏于故宮的、作為明代宮廷遺存的少數牙雕器中,印章、筆架、印盒等文具就占有突出的地位。在傳世明代民間牙雕中,除前述圓雕人像外,便推象牙筆筒為典型作品。清代的牙雕文房用具種類更多,在雕刻技法上大量吸收竹刻工藝,風格更形儒雅清新。上海博物館藏牙雕文房具有臂擱、筆筒、筆架、鎮紙、筆舔、水盂等品種,多為清代制品。
牙雕臂擱以仿竹為主,既有模擬竹刻工藝技法和造型樣式的,也有用寫實的手法逼真地模擬天然竹節、竹枝的象生之作。模仿竹刻工藝技法的,如象牙浮雕蘭花臂擱(圖4),長27厘米,寬7.5厘米。臂擱作覆瓦狀,面上陽文隱起蘭花一莖,上方陰刻行書“靈均紉佩,板橋鄧燮”。此畫面移植自揚州八怪中蘭竹名家鄭板橋的作品,卻不改牙雕工藝的裝飾性,顯得態拙而意遠,別有一種韻味。這種隱起陽文,在竹刻技法中稱為“薄地陽文”,是在傳統工藝“減地平扳”的基礎上,融人浮雕的細膩表現與繪畫的造型手法,提煉升華而出的新技法、新樣式。“薄地陽文”成熟于清初,以嘉定竹人吳之墦所作最為精絕,后十分流行,廣泛影響丁牙雕、木雕、硯雕等王藝門類。
模仿竹刻造型樣式的,如象牙浮雕十八羅漢臂擱(圖5),長17.4厘米,寬5厘米。臂擱下端作竹節形,其背面連竹內橫膈亦一并作出。正面隱起山川舟楫圖畫,背面高浮雕十八羅漢渡海圖。這種手法制作的象牙臂擱,正背面雕鏤豐富而精細,傳世較多。其中之精品,為清官造辦處牙匠所制,或為地方進御貢品。不過絕大多數同類制品,與宮廷御用并無關系。臂擱背面高浮雕十八羅漢的作品,僅就清官供奉之作而言,即有干隆三年廣東牙匠楊維占入宮應制之作,干隆十一年管理九江關務唐英進御之作與干隆二十八年廣東牙匠黃兆應制之作。此外干隆初年供奉宮廷的蘇州名牙工杜士元,據聞亦曾制作十八羅漢渡海臂擱,可見干隆年間,這種題材和樣式的牙雕臂擱十分流行。除進御之精品外,蘇、粵兩地尚生產以供市場所需,上海博物館所藏的這件應即此類制作。模擬天然竹子的象生之作,如象牙浮雕竹蟲臂擱(圖6),長29.1厘米,寬7厘米。這件臂擱制為天然竹形,雖只短短兩節,卻下連根須,上生枝葉,頗得有余不盡之味。方面于竹節之間,透雕三只草蟲,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這種象生臂擱,雖名為臂擱,其實與前述十八羅漢渡海臂擱一樣,純為玩賞而制,已不具有實用功能了。
清代牙雕筆筒,其筒身紋飾以陰刻與浮雕為主要雕刻技法。陰刻之例,如象牙線刻山水人物筆筒(圖7),高11.7厘米,口徑9厘米。筆筒直壁、微束腰。周身陰文線刻山川、松柳、房舍、舟船,紋飾清雋,刀法細勁。于空白處陰刻行書“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升之”并“山”、“居”二印。從畫面風格與雕工來看,這是一件清代中期的制作。這類陰文線刻筆筒,明代即見制作,稿本多取自版刻圖畫,書畫相兼,意境雅致,雖然在刀法的成熟度和表現力上不及竹刻,倒也別具一種疏簡古樸的美感。浮雕之作,大多系深、淺浮雕,亦有透空鏤雕者,基本出于廣東牙匠之手,著名的如黃振效于干隆三年在清官造辦處雕造的漁家樂筆筒。上海博物館所藏牙雕白菜筆筒(圖8),是運用“陷地深刻”法于象牙雕刻的稀見之作。筆筒高10.8厘米,口徑5.5厘米,筒身刻白菜一顆,菜心深卷,蟲洞宛然,意境清雅不俗。“陷地深刻”是竹刻中獨有的技法,常用來表現春菜秋菘,體現文人清白傳家的品德。擅此道者有沈全林、周芷巖、鄧云樵等竹刻名家,流行于雍正、干隆、嘉慶年間。傳世以“陷地深刻”法雕制的竹筆筒尚屬于常見,象牙筆筒卻十分難得。這件牙雕筆筒使用的“陷地深刻”手法十分圓熟,很有可能出于竹人之手。
竹刻對牙雕的影響不限于臂擱、筆筒等平面雕刻,也表現在一些立體鏤雕作品上。如牙雕蟠松洗(圖9),無論從大體造型還是雕刻細節來看,無疑是嘉定竹刻中鄧孚嘉一派的翻版。鄧孚嘉是干隆前期的竹人,祖籍福建,流寓嘉定。他用福建雕刻中纖細精致的鏤雕技藝,來表現嘉定竹刻中原有的古樸蒼健的松樹雕刻樣式,寓精巧整飭于樸茂古穆之中,形成為新的風格。清代中、后期牙雕蟠松題材的制品大率受其影響。在稱為“洗”的牙雕器中,還有一類透雕染色象生形淺底盤十分別致。對于這類制作,雖有洗、盤、碟、筆舔等各種定名,但認為其是文房陳設器的觀點是一致的。盤的形狀有瓜果、葉片、祥云、蚌殼等,其上隨盤形的種類點綴以鏤雕的草蟲、鱗介、鳥獸、花卉等,雕工細膩,隨類賦彩,逼真而生動。此類制作上海博物館也藏有數件,如象牙透雕花蝠佛手染色盤(圖10),闊17厘米。盤形作佛手柑形,盤內僅以陰刻線大略刻畫佛手柑的細節,其余蝙蝠、花枝、花葉卻用寫實人微的透雕并加染色來表現,虛實結合十分巧妙。這類染色象生形淺底盤是在雍正帝喜愛的各類果式盒具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手法卻更見匠心。
近代象牙淺刻以揚州牙刻為代表,揚州牙刻諸家以于碩最為知名,作品流傳甚廣。于碩,字宗慶,號嘯軒,亦作嘯仙,又自號嘯云仙子。江蘇江都(今揚州)人。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卒于1957年,身歷清、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于氏作品以象牙淺刻為主,其中有最以微刻擅名,傳世作品極多,是一位勤奮杰出的牙刻藝人。
上海博物館收藏有于碩象牙淺刻、微刻作品二十余件,以插牌為主,也有掛飾、扇骨等件。其作品主題多為人物,亦能山水、樓臺界畫,細人毫芒,所刻小字細若蚊睫,置以十余倍放大鏡下猶有不能辨者。如淺刻山水象牙插屏(圖11),牙牌長10厘米,寬8.7厘米,下承紅木托架。牙牌上細刻山水圖畫,長松如蓋,流水淙淙,一扶杖老者立于橋上。右上角微刻古文長篇并款書:“頌南先生大雅清賞,丙辰首夏于碩擬耕煙老人筆意于都門。”丙辰為1916年,為其中年之作。至其老年,功力也不見衰退。如微刻文姬歸漢圖插牌(圖12),在寬13.5厘米、高8厘米的牙牌上,以明代大畫家仇英的畫作為藍本,刻了二十余個鞍馬人物,具體而微,能見面容,其余山川草木,皴擦點苔無一懈處,上方還在方寸之地上微刻《胡笳十八拍》全詩一千二百余字,款書:“戊寅首夏嘯軒于碩臨仇實父本,時年六十有六。”微刻金谷園圖插牌(圖13)也作于同一年,所刻人物更多,也更為細小,而揖讓之態、嬉笑之姿,無不絲絲入扣,一見可感。上方微刻《金谷園序》全文并款書:“戊寅冬曰,嘯軒于碩刻,時年六十有六。”《清稗類鈔》中記于碩“目光精炯過人,方寸之中,能刻萬字”,觀此可知洵非虛語。于氏是近現代象牙微刻藝術的代表人物和高峰,其影響一直及于當代。
新中國后,北京、南京、福州、廣州等地的牙雕藝人被吸收到新成立的雕刻廠或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牙雕生產與創作,一些雕塑和雕刻專業的美術工作者也被邀請參與牙雕工藝品的開發設計與制作。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我國現代象牙雕刻業迅猛發展的階段,技藝、規模、產品種類都超越前代。一些牙雕藝術家,在堅持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引入西方寫實主義的雕刻手法,創作了許多以反映勞動人民生活和少數民族風情的作品,呈現出與以往全然不同的風貌。牙雕送小同學回家(圖14)為現代上海雕刻工藝名家徐寶慶所作,連坐高12.2厘米,制作時間在1958年。徐寶慶(1926-2008年),浙江臺州人,海派黃楊木雕創始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徐氏早孤,7歲時即人徐家匯天主教會所辦的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學習西洋繪畫和雕塑,打下了堅實的寫實基礎。
后融合西方解剖學的人體結構與中國傳統雕刻衣紋與開相,致力于民間風俗題材小型雕刻的創作,作品造型嚴謹而生趣盎然。徐寶慶專攻黃楊木雕,偶作牙雕,主題與風格一如其黃楊木制作,但效果更顯圓潤細膩。1958年,徐氏聘人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這件牙雕即作于是年,以“送小同學回家”為主題,反映出作者敏銳地觀察力和高超的表現力。牙雕本體僅高8.8厘米,是一件藝術性和思想性相映生輝的作品。牙雕草笠舞(圖15)是現代北京牙雕名家時金蘭的作品,連座高15.7厘米,雕刻于1965年。時金蘭(1937-),河北人,自1954年師從北京牙雕大師楊世慧學習象牙雕刻,技藝全面,擅長人物立雕作品,是北派牙雕的代表傳承者,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恫蒹椅琛肥撬脑缙谧髌?,通過對彝族姑娘舞姿的生動刻畫,來反映少數民族載歌載舞歡慶翻身得解放的幸福心情。作品造型豐滿、姿態傳神,既有生動準確的現代造型能力,又有精細圓潤的傳統王藝風釆,洋溢著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