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31來源:中國美協 |
3月24日,《人民日報》文藝評論版在頭條位置刊發文化觀象欄目文章《丹青史詩與時代精神》,約請中國美術界權威人物徐里、馮遠、許江、范迪安、施大畏等人,就中國美術重大歷史題材創作中的關鍵問題進行探討。這是文藝評論版頭一次以這樣大的篇幅,對重大題材美術創作的話題給予理論關注,話題重要及時,對話人物權威,幾人均是中國美術界的代表性人物,也是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帶頭人和實踐者,他們的理論見解對美術創作具有指導意義。文章見報后,在美術界引起了震動,在大眾媒體和社會各界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轉發,陸續收到各界人士的積極反饋。 現摘選部分內容如下:
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副主任胡振民: 一個淡忘歷史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我們有責任幫助青年恢復歷史的記憶,重建精神的價值,清醒地面對歷史、現實與未來。中華文明歷史題材創作工程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節點上的歷史記憶與精神價值的重建工程,從歷史經驗中汲取對當代現實富有價值的精神力量,弘揚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愛國睦鄰、自尊自強、艱苦奮斗、包容吸納、勇于創造的精神,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歷史精神圖譜,一部普及中國歷史教育的形象化教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閻晶明: 從藝術創作的角度探討盛世修史、丹青繪史的意義,是時代之需,是藝術家擔責的體現。我們正處在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方位上,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與五彩繽紛的當代文化相交融,有傳承更有創新,還有激活、弘揚、現代性轉化的必須。當今時代,世界范圍的文化交流交鋒日益頻繁,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影響日益顯著。如何將中華文明以現代藝術形式去發揚光大,通過“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和“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去實現,即是成功途徑。我們有綿延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堅苦卓絕的革命歷史,有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當代史,藝術家有責任深掘題材,凝煉人物,形象生動地將歷史內容藝術化。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美術史研究和當代藝術批評家張敢: 幾位藝術家和學者從中華文明傳承的大格局出發,推動藝術家以藝術手段來表現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和重要事件,讓觀眾能夠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對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遠的意義。
《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施戰軍: 關于美術繪史,幾位專家的觀點令人敬佩,具有對整個文藝界的啟示意義: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以此支撐我們愈發強健的文化自信,是非常重大而緊要的文藝課題。文學藝術需要更強大更權威的正史意識,需要發出更響亮更鮮明的正史聲音,需要更具魅力和教育意義的正氣形象。如此形成整體氣候和主潮態勢,讓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沒有空間和土壤,是文學藝術家們的時代使命和必須努力從自身具體的專業做起的共同大業。
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美術》雜志社社長兼主編尚輝: 在《人民日報》以這么大的篇幅呈現美術界有關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思考與成果,既體現了當下美術界對藝術創作的深刻思考,也體現了美術界在當下國家文化建設上回應塑造史詩性藝術大作的時代訴求的自覺性與先倡性。主持人的提問,顯現了對當代中國美術發展方向的精準而深刻的把握,回答的藝術家既是優秀的歷史畫創作者,更是當代國家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卓越策劃者組織者,他們的問答是思想的匯流,是創作激情的碰撞!
魯迅美術學院院長、遼寧省人大常委李象群: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丹青修史,比雅頌之述作。自古繪畫就有教化功能,在當前全球藝術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重視美術的社會功能,丹青塑國魂、立國威、揚民族自信,時不我待。
中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報總編輯張曉凌 前不久,我曾就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寫過一篇文章:“歷史的審美敘事與圖像建構”,就重大題材美術創作的性質、意識形態、圖像、風格作了一些論述。今日又讀人民日報發表的“丹青史詩與時代精神”一文,深為徐里、馮遠、許江、范迪安、施大畏諸君關于重大題材創作的見解所感動。諸君既是“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和“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組織者、參與者,又是這些工程的創作者,其中的創作體會、經驗,乃至對重大題材創作規律的認識自然非同凡響。這些論點的發表,不僅對其后的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具有指導性意義,而且還豐富了中國特色的藝術學體系。同時,這些論點還將為社會公眾所分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指導社會公眾對重大題材美術作品的閱讀、欣賞和認知。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我覺得諸君論點的價值在于,首先,“丹青繪史”體現了中國當代美術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稍具藝術史常識的人都知道,西方現代藝術是以拒絕“歷史畫”(重大題材創作)而開始的,中國美術的現代性道路恰恰相反,是以重大題材的創作來建構現代性的。這一傳統自新中國始,至今綿延不斷,這一點充分證明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中國文化的現代性道路是獨特的,非西方的。徐里與馮遠就這個問題的對話非常精彩,且從容大氣,顯示了大國藝術家的自信與風范;其次,為什么當今中國需要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諸君在對話中對這個問題也作了明確的回答。正如馮遠所說,沒有什么比歷史圖像的建構更能表達一個民族的精神圖譜的了,歷史畫的意義甚至超過作為繪畫題材的歷史,更具時空穿透力。我一直認為,新中國以來重大題材美術創作之所以此起彼伏,原因就在于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近現代奮斗史的召喚,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召喚,作為當代藝術家,沒有任何理由拒絕這一召喚。再者,在當今中國社會,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在弘揚民族精神,塑造國民性格,增強人民的文化共識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作品還具有警鐘長鳴的功能。這一點,在徐里與許江的對話中表達得非常透徹。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