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3來源:中國美協 |
錢曉鳴
“絲路源頭 桑陌青青----李子侯藝術作品展”2017年4月30日-5月10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工筆畫學會、浙江省文化廳等主辦。
從生活中畫出來,再進入高等院校鍛造,并在學院學術平臺上深耕,從上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的今天歷經一甲子,年屆八旬的中國美術學院李子侯教授無疑成為新中國美術特別是當代中國人物畫學術發展可資參照的坐標和原點。
李子侯1938年1月生于浙江省海鹽縣。1967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78年調回中國美院中國畫系任教,先后任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和中國畫系副主任?,F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浙江美術家協會理事。擅工筆人物,兼長寫意及花鳥。 李子侯的中國畫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954年-1963-1989,為學習-創作-深造-在創作時期,1964年,為深化學習、多元嘗試期;這30多年,前10年李子侯作為一個美術愛好者,受到黃吟笙等老師的指導和周昌谷等名師的影響,深入生活,不斷吸收民間美術元素,特別是壁畫的方法,自發地創作了一系列作品《課后》1958、《平湖西瓜送北京》1959、《修壟溝》1960、《打草鞋》1960、《入倉》1963等佳作,先后發表在《浙江教育》《浙江日報》《美術》等報刊并入選第四屆全國美展。后20年,經過浙江美院各位名師的指導,他主攻工筆人物畫,工筆淡彩《維族老人》1980、《春消息》1983,工筆重彩人物畫《凝視》1980、《景頗姑娘》1981、《生活著的老人》1982,工兼帶寫人物畫《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1982、《惜網圖》1982、《黃魚汛》1984,對工寫結合的創作方法頗具心得,探索“工筆意寫”的個人風格。值得關注的的是,在改革開放、國門初開之際,李子侯面對西方現代思潮的涌入,他吸收了一些現代觀念與中國民間藝術結合,嘗試了一批帶有變形強調裝飾意味的作品如《織網》1982、《海邊》1984、《春水初涉》1985。意筆人物畫《贊新橋》1972、《新疆寫真》1979、《文工團演員》1979、《工地女同志》1982、《麗水緊水灘老工人》1982開始嘗試創作了花鳥意筆畫《舞》1989。還創作了壁畫《岳廟壁畫》系列1980。 這一階段很重要的是李子侯開始了純化、強調塊面處理藍色系列作品的探索,如《三月》1987、《早市》1987、《越水疏影》1988。 作為第二代新中國人物畫家,李子侯1962年考入浙江美院(進中國美院),師承潘天壽、陸維釗、方增先、周昌谷、顧生岳、宋忠元。1964年作為在校本科生創作的《入倉》入選第四屆全國美展,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61年7月30日成立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分會成立,潘天壽當選為主席,李子侯成為第一批會員。第二年李子侯才考入浙江美院國畫系人物畫科。這個經歷,使李子侯成為少數先成為專業畫家,再進入美院深造成為學院派的藝術家。 在李子侯藝術生涯的前30年,他完整經歷了新中國人物畫革新創作的全過程,并在線描勾畫、水墨工筆、水墨意筆、變形裝飾等新中國片人物畫發展的各個環節上做出了貢獻并留下了高水準的作品。 1989年-1999-今為風格探索成熟期, 李子侯創作的后30年,正是中國開革開放形成巨變的歲月。美術界在經過“85新潮”以后,面對西方美術特別是西方現代美術觀念的影響,中國畫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社會上有人喊出“中國畫窮途末路”的質疑。面對美術的劇烈轉型,一代宗師方增先先生擱下畫筆,仔細觀察、深入思考數年后,依然立定腳跟,以充分的自信成功轉型創作出了新的藝術經典。李子侯也和方增先先生一樣,找到了自己的轉型創新之路,他三個系列作品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八{色系列”的水鄉姑娘,感覺到李子侯似乎把瓷的青花與宣紙的滲化相結合,把水鄉的溫潤與漁家少女多思善感的情懷表現得唯美而深入,這一路似乎是與工筆淡彩有些血緣關系?!皠澆氏盗小保魅宋倘匀皇撬l姑娘,但表現方法則完全不同,李子侯把花卉編織的極富形式美感,彌散在少女的世界,使得人與環境的渾然一體化,塑造畫面的整體形象,大大拓展了傳統人物畫以人臉或儀態為主的表現力,這個系列顯然與工筆重彩更有聯系。“鶴舞系列”,是純粹的意筆花鳥,李子侯把這個視為他人生的理想態度“做事要專心致志力爭做得最好”,他努力地畫鶴更像是在述說自己的喜怒哀樂,李子侯筆下的鶴一改傳統中國畫的富貴溫柔的形象,而成為高潔狂放,自由無拘,清嘯山野,睥昵世俗潔身自好的名士。那種狂放的筆墨自然是意筆人物畫的淵源。這三個系列,為當代中國美術提供了新的視覺經驗和傳統美術現代轉型的有益探索,無論在藝術語言的創新上還是現代人情感的表達上,都再一次顯現出傳統筆墨強大的生命力。 李子侯一甲子的藝術創作始終深入生活,在火熱的生活中提煉創作題材和主題,李子侯的寫生是貫穿在他整個創作和從藝生涯之中的,他時刻不離生活、不離民眾。李子侯的美術視野始終緊扣學術,從鄉村教師、民間藝人,到各界名師、美院前輩,他轉益多師,牢牢把握住中國人物畫的學術前沿,力爭在每個變革中都做得完美,并最終走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之路。 李子侯的藝術創作得到了專家學者的好評。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院院長許江認為:李子侯先生同時涉入工筆和意筆的田園,他陶然于工、意之間,來思考筆的表現與墨色的渲染。他將二者揉捏在一起,形成工筆意寫的獨特方法。他努力地縮小筆墨的變化來凝聚形體的韻味,用短歌般的勁筆來表現風雅之姿,這恰是東方所特有的藝術品格。這種在極小的變化中蘊涵一切的追求,揭示著詩歌難以盡言的神秘,為詠唱“留有余意”。余意,正是李子侯先生如風如歌的繪畫的格趣。 已故著名美術史論家王伯敏說:毋庸置疑,藝術的多樣化,是取得眾多觀者喜愛的一個重要方面。李子侯在這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果實,不能不令人額額稱慶。王伯敏認為李子侯:在吸收苯民族傳統的精華時,注意西方繪畫構成的諸多因素。他反對墨守成規,勇于探索。故其所畫,形象生動,風趣巧拔,深為時人所重。 李子侯淡泊名利,奉獻一生。他的作品先后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收藏,前不久,又將數百件精品捐贈浙江美術館。
李子侯 蘭香伴鶴壽 紙本設色75cm×57cm 2000 年
李子侯 老鶴梳翎 130cm×65cm 2006年
李子侯 桑女 紙本設色 100cm×80cm 1989 年
李子侯 吳越厚土 紙本設色 114cm×162cm 2001 年
李子侯 越水疏影 紙本設色 97cm×52cm 1988年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