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7來源:中國美協 |
中國畫《老阿姨——龔全珍》創作感言 天津畫院譚乃麟 2017年上半年,我作為天津畫院專職畫家,接到中國美協指示,要求我為今年10月份舉行的“慶祝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最美中國人’中國美術作品展”創作一幅尺幅為3米×8米的大型人物畫作品,作品表現對象是“201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老人。
主題創作工作會 初接這一創作任務時,我正在殫精竭慮,和徐里先生創作大型人物畫作品《不忘初心,堅持“一國兩制”,香港的未來一定更美好》(2.2米×5米),以迎接7月份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幾個月的操勞,當時體力、精力都已透支,健康情況也不容樂觀,對于能否勝任隨后這個規模更大、難度更高、時間要求更短的“十九大”創作任務,我是頗費一番躊躇的。
搜集素材 但是作為一名人物畫家,一名黨員,職業榮譽感與黨性又不容我拒絕這一光榮的任務,能夠有機會以作品參與其中,獻禮十九大,親身記錄、謳歌這個偉大的時代,是每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黨員的夢想與榮耀。而從畫家角度講,人物畫家與普通山水花鳥畫家最大的不同便是對歷史的參與。每一個特定時代都有其典型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形象承載著民族興衰的滄桑,他們的氣質雕刻著時代前行的印痕。如何用畫筆精煉其形象,提純其精神,鑄造其豐碑,以作品感召社會,激勵后代,昭示未來,為時代建立恒久的價值標領。這是歷史賦予人物畫家的責任與使命。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的藝術敏感與藝術擔當。
作品草圖
作品草圖 龔全珍是我們山東人,她1937年參加革命工作。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開國少將甘祖昌同志的夫人,更是一名有著近七十年黨齡的老黨員。1957年,龔全珍和甘祖昌同志放棄優越的大城市生活,回到了江西蓮花縣老家,扎根紅土地,在鄉村教師的平凡崗位上一干就是幾十年。幾十年來,她兢兢業業、教書育人,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離休后,她離崗不離心,懷揣著傳播革命精神,賡續優良傳統的理念,多年來奔走于機關、企業、學校、社區,積極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傾力捐資助學,開辦"龔全珍工作室"服務社區,扶貧濟困,服務群眾,從青春歲月到耄耋之年,龔全珍老人為廣大人民群眾做了大量的實事好事,大家親切地稱她為“老阿姨”。
進行創作
進行創作
進行創作 多年的創作經驗讓我深知,只有帶著感動創作的作品,才可能有震憾人心的力量?!鞍肆PQ豆過草地”的故事、“鮮紅的紅領巾”宣傳漫畫;溫暖的“幸福學習小組”,每月500元購買青少年科普書籍,這一件件具體而微的小事,無一不詮釋著龔全珍艱苦奮斗、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精神與信仰,這精神與信仰是如此溫潤、具體、可感,它始終保持著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騰躍著不懈的生機與活力,讓我深切感受到了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對自身使命與信念的永恒堅守,同時在心里也慢慢明晰了作品所要采取的藝術表達形式。 首先,我將作品主題聚焦于“龔全珍與青少年們”,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取決于這個國家的青少年的素質的高低,而做好青少年的信念培養與道德傳承,這正是龔全珍一生的使命與追求,也是最具表現力、感染力的創作題材。其次,在整體設計上,我通過綜合分析作品中的“老”與“幼”,“單人”與“群體”、“過去”與“未來”等之間的邏輯關系,努力實現諸元素的調和。如畫面布局上,采用浮雕藝術常用的群像式布局,即以龔全珍為核心,以不同年齡的青少年為映襯的方式來構建,使作品整體形成疏密有致,動靜結合的格局,達到“孤群相和”;服飾設計上,我一方面通過襯衣、長褲、布鞋等,勾勒出龔全珍一貫的平實與樸素,同時另一方面,又通過青少年們多樣化的夏季著裝突出時尚與健美,以兩者之間的反差為畫面增加了視覺沖擊力,實現“樸華相和”;在人物動作設計上,因龔老今年已94歲高齡,做幅度太大的肢體動作已不適宜,因此我將龔全珍全身像設計為端坐在圈椅上,為大家娓娓訴說,開展言教。周圍青少年靜靜聆聽,體現“動靜相合”等。第三,創作過程中,我力求通過細節刻畫來引人聯想,從而即小見大,折射出人物的精神乃至時代的內涵。比如,畫面中的龔全珍老人,她滿頭的白發和臉上、胳膊上密布的皺紋昭示了她一生所經歷的滄桑歲月,而同時嘴角跳動的笑意與脖子上鮮艷的紅領巾卻又讓她充滿了一種年輕的活力。此時龔全珍老人口齒半露,正在為孩子們娓娓講述著什么。龔全珍老人此時的眼神感慨而復雜,我希望大家能通過她的眼神,讀出她深深的追憶與殷殷的期待。而此時身側的聽眾們──他們中有小學生、有中學生、有教師等,他們人數眾多,或前或后,或坐或站,或遠或近,大家環繞在龔全珍老人身邊,都在靜靜地聆聽。他們的表情亦是復雜多樣,他們中,有的聚精會神,心無旁鶩;有的點頭微笑,心馳神往;還有的低頭不語,若有所思,但無一例外的,大家都被龔全珍老人富有感染力的話語所深深打動了,在人群右側最外圍有兩個學生此時正回頭朝向他們的老師,神情慚愧而羞澀,這讓人不禁聯想到此時老師正在不失時機地借龔全珍老人的講述對后進的學生進行鞭策,這一充滿溫情的“小動作”也讓畫面在莊嚴劃一的同時增加了一點靈動的俏皮。第四,環境設計上,為了強化人物畫面的感染力,我特別在龔全珍老人背后設計了江西蓮花地區特有的香樟樹,粗大而枝繁葉茂的香樟樹,一方面體現了龔全珍老人所處南方地區良好的植被特色,另一方面也象征著龔全珍老人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老而彌堅的革命斗志,此外,還喻示著中國優良的革命傳統正如這老樹抽新枝一樣,必將不斷推陳出新、生生不息。而畫面中青少年們胸前鮮艷的紅領巾手中的飄揚的旗幟也是整幅作品中唯一的艷色,鮮紅的顏色也恰如遍地的燎原之火與熊熊燃燒的火炬,與龔全珍老人的宣講相互響應,進一步強化作品所要表達的理念與主題。第五,在色彩設計上我大膽嘗試了水墨設色表現,除幾種必要的色彩外,畫面中沒有再出現其他色塊。在細節處理上,我通過皴擦著力強化人物造型的質感,同時使用濃墨表現人物軀干和衣飾紋理,在人物面部表情方面精微刻畫,而光影則通過適度的潑墨和概括來盡可能表現出質感,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
《老阿姨—龔全珍》-譚乃麟?300cm×800cm?中國畫?2017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