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1來源: |
主辦單位 江蘇省國畫院 承辦單位 江蘇省國畫院美術館 開幕時間 2017年12月12日下午3點(星期二) 展覽時間 2017年12月12日~2018年01月12日 展覽地點 江蘇省國畫院美術館 (南京市鼓樓區虎踞路175-1號)
鄉土的現代性轉換
文/尚輝
筆墨語言的自立與自覺,當然表明了中國畫對于“有意味的形式”追求的某種現代性特質。但這種筆墨“意味”的現代性,還不能完全囊括現代性藝術的所有品質。中國畫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現代性探索,一方面是對于水墨媒介自身獨立審美價值的試驗與凸顯,另一方面則是對中國畫視覺形式個性的探討與發掘。應該說,從那時開始的中國畫的現代性轉換,大都從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理論與流派獲得直接的參照與養分,許多畫家試圖把中國畫的筆墨和這種水墨媒介特質與形式構成進行混搭式的重組與糅合。其中,也有些畫家則從西方現代藝術理論反觀中國鄉土美術,并試圖在鄉土美術中尋求中國畫現代性探索的路徑。
社火系列 136cm×68cm 2017年
出生在甘肅慶陽、并從小受父親王光普——這位著名的民間藝術家影響的王輔民,正是從西北寬博深厚的民間美術獲得了中國畫現代性探索的啟迪。王輔民的父親王光普,曾是慶陽一位普通的中學美術教師,他從1958年始收藏和研究民間美術,在半個多世紀漫長的人生歷程中,他拜訪過多達五千位民間藝人,舉一人之力收藏了近10萬件有價值的民間美術品,被譽為“甘肅民間美術研究與收藏的拓荒者”。在當代中國畫壇,還沒有一位像王輔民這樣出身于如此深厚的民間美術世家背景的中國畫家,他對于中國隴東草根美術的熏陶與感悟,也許比當代任何國畫家都要深廣。不過,這個從小就陶染于草根美術的畫家,未必從藝術創作之初就能意識到民間美術對于他創作方向影響的重要性。譬如,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的他,接受的是系統的學院美術教育,這種系統的美術教育,不僅是西化的造型與色彩觀念的植入,而且是雅化的精巧的文人藝術。這種寫實美術教育觀念與草根美術的關系,也許當時的他尚難理出清晰的思緒。再譬如,他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的《萌》、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的《金色的秋天》和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的《風和日麗》等,都是具象寫實的中國人物畫,其中雖不乏某些現代元素的運用,如寫實具象的人物描繪加上適量的立體結構與空間構成等,但總體上仍以學院式的造型功底顯現他的藝術追求。
社火系列 45cm×48cm 2017年
實際上,對于草根美術藝術價值的真正理解與有效吸收也有待于時日與經歷,即使像王輔民這樣出身于民間美術世家、從小到大看到這么多民間美術菁華的中國畫家,也必需要經歷一個并不會短暫的認知周期。因為,中國畫對于筆墨的修煉與境界的追求,都是一個極為緩慢艱深的文人化的過程,它排斥的就是原生藝術的粗俗與簡陋。王輔民最初的中國畫創作也來自于他熟悉的隴東生活,他喜愛描繪像《萌》和《金色的秋天》那樣的黃土風情,他雖然生活于其中,但表現的角度卻不免帶著“他者”探尋“鄉土”的審美目光。那種“鄉土”是題材上的“鄉土”,是“都市人”認知的“鄉土”。或許,大西北的蒼涼讓他對于雪域高原的藏民生活有著更深切的體味。此后,他從鄉土題材轉向高原藏族生活的表現。在這些作品里,他一方面探尋“真實”對于藝術的意義——并不是從“他者”的視角,客觀地再現眼里所看到的真實場景與形象,而是感同身受地傳遞高原民族的真實情感。因而,他畫望果節藏民歡樂的儀式、畫香巴拉藏民的日常生活,都試圖在素樸中挖掘平易里寓含的真實,祛除“他者”獵奇的或俯視的審美。在這些作品里,他另一方面探尋宗教信仰對于高原民族生活的重要價值,并從這種宗教信仰反觀民俗文化對于鄉土生活的精神作用。如果說藏傳佛教是高原民族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撐,那么,民俗文化也是鄉村百姓綿延數千年的精神載體;而對于鄉土“真實”的認知,也必須起自對于民俗文化的深入理解。
社火系列 136cm×68cm 2017年
對于民俗文化的表現,真正讓王輔民從精神上拉近了與他父親從事民間美術收藏與研究的親近感。從孩童玩耍的泥玩具到大娘手中鉸出的窗花剪紙、從影戲團演唱的皮影到祭祀表演的木雕儺面,他從西北的這些民俗文化里真正感受到了鄉土的精神真實。因而,他逐漸地從百姓日常生活的表現轉向民俗文化生活的描繪,并試圖從那里真正地觸摸鄉土的精神生存。他描繪的皮影戲,著迷于捕捉演唱皮影的那些民間藝人的精神狀態,仿佛那些說拉彈唱的藝人進入了戲文人物的情節與命運;他表現的社火,也具有藏族望果節的那種儀式感,踩著高蹺、戴著面具、穿著戲服的藝人,已通過這種化裝式的祭祀將久遠的歷史場景與現實世界隔離起來,戲劇其實是現實的化裝式的再現,而現實也是戲劇的歷史重演。王輔民對于西北民俗文化的描繪,一方面讓他真正地觸摸了鄉土的精神真實,喚醒了他童年時代的鄉村記憶;另一方面則是讓他在重新認知民間美術的過程中感受其中蘊藏的某種現代性的視覺語言,并以此作為雅化的文人筆墨與原生的民間美術之間的連結點。
社火系列 45cm×48cm 2016年
他對于鄉土文化的描寫無疑都具有表現性色彩,而這種表現性都自覺地汲取著這些原生美術的藝術養分。剪紙與皮影因在單薄的平面上塑造形象,便不得不最大限度地簡化形象的側影,鏤空作為這種形象塑造的唯一語言,便不僅具有造型功能,而且兼備改變造型的視覺形式感,意象造型在剪紙與皮影的藝術創造中獲得了極大的發揮。這種藝術特征被王輔民用作他人物形象的基本塑造,從而削弱了寫實人物的造型方法。而木雕儺面則用夸張式的木雕語言,創造出非人非鬼的面目,稚拙的直覺形式最大限度地營造了神秘詭譎的視覺形態。王輔民以此種方式,強化他畫面人物形象的直覺特征,粗獷的夾帶著巫術色彩的形式構成,為其畫面增添了神秘主義色彩。毫無疑問,王輔民試圖將這些民間美術的造型語言與意象思維轉用到他的水墨人物畫創作中,以此賦予他的人物畫以原生形象的稚拙與簡樸,祛除文人筆墨的雅化。在這些作品中,人們看到從儺面轉用到人物形象上的那種平面化的直覺快慰、看到飽含視覺張力的粗樸的用筆、看到傳襲千年卻薪火不衰的民俗傳統在現實中的精神救贖。
社火系列 45cm×48cm 2016年
當然,王輔民的這些民俗中的鄉土形象,都無疑運用的是寫意筆墨去塑造的,他所探求的就是這種灑脫用筆中的粗樸、飄逸寫線里的詭異。文人畫筆墨的秀雅與簡淡,在這種草根美術的借鑒中,重新獲得了審美的爆發力,仿佛演化千年的文人畫再度回歸滋養她的土地,在廣袤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里汲取地氣、增益養料。粗樸的造型、文人的筆墨、意象的空間,已逐漸形成王輔民這種現代性探索的基本語式,盡管這種語式更高層面的人文內涵與個性特征尚須修煉與升華,但他從鄉野民俗文化所觸及的中國本土文化精神與現代視覺元素,無疑為中國畫的現代性探索提供了一個新案例。
2012年12月11日于北京22院街藝術區
(本文作者系中國美協理事、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美術》雜志主編)
作品先賞
社火系列 136cm×68cm 2016年
社火系列 90cm×48cm 2016年
馬年社火 136cm×68cm 2014年
社火系列之四 136cm×68cm 2014年
社火系列 136cm×68cm 2013年
王輔民 1961年生于甘肅慶陽。 1982年畢業于西北師范學院美術系。 曾任蘭州畫院院長,蘭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 現為一級美術師,中國國家畫院交流部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