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4來源:中國美協 |
“乘物游心——呂品田繪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開幕式現場
2018年4月26日上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乘物游心——呂品田繪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精選呂品田水墨山水和速寫作品七十余幅,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自主選題資助項目的結項展覽,亦為其兼得生活和理論涵養之藝術面貌的集中反映。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里致辭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致辭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譚平致辭
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呂品田發表感言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主持開幕式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解讀道,“乘物游心”出自《莊子·人間世》,大致形容一種借助外物而不受制于物,超然自適而達到心志逍遙的理想境界。品田以此作為畫展的題目,表達了他對藝術的理解與追求。在他心中,所乘之物,是眼前的世界、手中的筆墨和紙上的山石。而所游之心,是多年來鉆研藝術理論的思考,是落筆時閃現的吉光片羽,是對于現實生活的追憶、體認和感悟。
作為當代卓有成就和社會影響的藝術理論家,呂品田在民間美術、手工藝、當代美術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等方面,均表現出深刻的創新性和洞察力,其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影響在藝術學界具有廣泛性的認知。但鮮為人知的是,他也是一位功底深厚、才情豐沛的畫家。受家風陶養和20世紀70年代文藝實踐鍛煉,呂品田早在少年時期就打下較為全面、扎實的基本功。1978年,他成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在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系統地接受了素描、色彩、國畫、雕塑、藝術設計等學院式的專業訓練。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從事全國工藝美術陶瓷生產管理工作。
文化部原副部長王文章(右)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呂品田(左)
中國文聯副主席、文化部原副部長董偉(左)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呂品田(右)
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呂品田(右一)中宣部專家局局長楊小平(右二)中宣部文藝局局長湯恒(右三)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左二)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譚平(左一)
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呂品田(右)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原院長常沙娜接受媒體采訪
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呂品田接受媒體采訪
1985年,呂品田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師從王朝聞先生研習美術理論,從此踏上了學術研究之路。得益于宏觀管理工作和理論研究實踐的積累,呂品田養成了觀察思考的全局眼光和理性思辨的嚴謹性,善于透過現象探求問題根本,在社會文化的生態結構和功能關系中認識和把握藝術本體及其復雜多樣的現實形態。對呂品田而言,走向學術研究、傾重理性思辨的事業轉型并沒有妨礙他對更重感性發揮的藝術實踐的堅持,反而彼此互補互動、相得益彰。藝術創作所追求的純粹精神自由,并不是遠離生活、拋棄擔當的決絕放任,而是為了更充分地創造人生價值、承擔社會責任的文化調節。只有歷經過生活勞作的磨難,一個人才能更充分地體認藝術對于人類靈魂的棲息意義。這是呂品田對藝術的理解、對繪畫的寄托,也是“乘物游心”的意謂所指。
開幕式嘉賓合影留念
座談會全景圖
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后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呂品田(前排右一)與部分參會學者合影
呂品田的水墨山水最能體現他“乘物游心”的初衷。他的有情趣、有氣象的畫境并非緣自對山川草木的狀物寫生,而更多地源于他對自然生機、社會活力的敏銳洞察與深切感悟。在其畫上,每一處隨興點染都飽含著感發日常的生機體驗和體貼生活的詩意發現,以至山石、澗水、草木、云氣莫不寄托著一片文心。呂品田的水墨山水布局用心而不刻意,筆墨有成法而不拘泥。他以山川草木入畫,中鋒勾勒樹木草葉,側鋒排掃山石峰巒,輔以溫潤清透的潑墨,任水墨在紙上自然洇滲,形成筆形墨跡渾然交融的天成般的機趣與韻致。在他的畫上,墨跡與水痕相互映襯,燥潤適宜,剛柔相濟。包括用以表現山石的自謂“斫木皴”,他的那些頗有個性的筆法,不取巧、不藻飾,坦蕩大方,顯示了不同于傳統山水畫筆墨程式的獨特性。他的繪畫隨性書寫、不拘一格、酣暢淋漓、直抒胸臆,觀之有“池塘生春草”般本乎自然、妙手天成之感,展現了用山水意象、筆墨語言自然、充沛地表達當代情懷和體驗的有益探索和可貴面貌。
“乘物游心”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大道不離日常,藝術理應寓于生活。在崇尚“不下堂筵,坐窮泉壑”之文人精神的呂品田看來,繪畫是解黏去縛、縱情超拔的最好方式。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苏\所評論:“畫畫對于他而言,不只是八方寫生,而且更是以筆墨為工具,以山水為依憑的一種精神遠游?!痹鐝闹袑W時代起,他就養成出門不離速寫本的習慣,以便利用片暇間隙信筆記寫入目感心的瞬間場景或片斷經歷。對日常所見所感的記志表現,同樣讓他有抒懷暢神、釋放自我的愉悅。他在勾畫風物的同時也在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以至一幅幅速寫猶如他的人生圖志。從他的速寫上,人們可以感受他遷想妙得的點滴思考,又能體味到他興會感喟的豐富情態。這些既狀物又抒懷的速寫作品,體現了呂品田感受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敏銳和真切。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求學深造,畢業后又繼續在該院科研、編輯、教學、行政崗位上辛勤耕耘的呂品田,身上綜合著一些可貴人格品質,譬如認真、勤勉、謙遜、樸實、溫厚等等。在治學為藝上,他秉承了黃賓虹、王朝聞、馮其庸等前輩學者所奠定的優良傳統,注重理論和實踐、學術和藝術相結合,有著豐碩的研究和創作成果。本次展覽只是他階段性創作成果的匯報展示,其繪畫探索還在進行之中。呂品田作為學者的創作實踐,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層面上藝術與生活關系的辯證把握,可謂當代文人畫的生動個案,也為當代山水畫的語言探索提供了一種寫意性的筆墨方案。
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3號廳,將持續至5月6日(逢周一閉館)。
附錄作品
亂山蔥蘢 紙本水墨 68X34cm 2014年
山水含清暉 紙本水墨 68X34cm 2016年
淡靄山鄉 紙本水墨 69X34cm 2016年
生意蔥蘢 紙本水墨 69X34cm 2017年
天高云淡 紙本水墨 69X34cm 2018年
家在春山里 紙本水墨 34X69cm 2014年
曉風 紙本水墨 34X69cm 2014年
心隨山野閑 紙本水墨 34X68cm 2015年
晨霧 紙本水墨 34X69cm 2017年
空山新雨后 紙本水墨 34X69cm 2017年
八大處龍泉庵 北京海淀 紙本墨水 25X37cm 2003年
風車村 荷蘭阿姆斯特丹 紙本墨水 15.5X20.8cm 2005年
古根海姆美術館 西班牙畢爾巴鄂 紙本墨水 15X20cm 2006年
圣托里尼島的伊亞村 希臘 紙本墨水 19.8X14.8cm 2006年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