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3來源:書畫村 |
簡帛書法家吳巍先生(左)將《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第三部字頭手稿交給清華大學出版社分社社長張秋玲 2018年6月26日, 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大樓,著名吳巍簡帛書法家將其編著的《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第三部厚重的書稿和他書寫的2000字頭手稿交到了清華大學出版社分社社長張秋玲、編輯部主任張占奎、策劃編輯周莉樺和設計師陳國熙手中。 這部凝聚著吳巍先生30多年心血的大字典分四部出版,第一和第二部已分別于2013年和2015年面世, 第三部預計年底即可付梓印刷。 吳巍先生將大字典第三部書稿交給編輯部主任張占奎(左二)、策劃編輯周莉樺和設計師陳國熙手中 張社長說: “《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充分體現了漢字字形的文化信息、書法藝術的嬗變脈絡、以及漢字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填補了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空白,可以說是一部集藝術性、實用性、傳承性為一體的鴻篇巨著,在書法研究與書法著作出版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她表示,清華大學出版社非常重視出版有關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書籍,也會為這部著作的出版、傳播和推廣盡最大努力。 吳巍先生向張社長介紹了自己在簡帛書法領域的學術和藝術探索,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花費很大精力出版這部字典,感念出版社領導和全體編輯人員的辛苦付出。 吳巍先生團隊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分社張秋玲(左三)和《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主要編輯出版人員合影留念 簡帛書是一種失傳2000多年的書體,40多年前,隨著馬王堆漢墓以及后來考古發掘的重大發現,才得以重見天日。這種寫在簡牘絹帛上的書體,介乎篆書與隸書之間,在紙張開始廣泛使用的魏晉之前曾存在千年之久,是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源頭。雖然簡帛書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對它的研究還很不夠。吳巍先生經過多年的披荊斬棘,披星戴月,《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終于得以問世。在經過整理各地發現的簡牘帛書后可辨識的約4800個單字的基礎上, 《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增添了約3400個單字。這部打破傳統、不落俗套、大膽創新、講究實用的大字典對收編的8000多個漢字逐一考證,按照《新華字典》中的文字順序編排,同時囊括了《新華字典》的全部文字,整套字典出齊后共約6400頁。 出版社策劃編輯周莉樺展示吳巍先生書寫的《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第三部中的簡帛體字頭——聶 出版社策劃編輯周莉樺展示吳巍先生書寫的《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第三部中的簡帛體字頭——寧 出版社策劃編輯周莉樺展示吳巍先生書寫的《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第三部中的簡帛體字頭——忙 出版社策劃編輯周莉樺展示吳巍先生書寫的《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第三部中的簡帛體字頭——貌 值得關注的是,這部傳世之作中還包括吳巍先生經過反復磋磨后揮毫寫就的8000多個簡帛體字頭,這在我國已經出版的簡帛書法字典中是獨一無二的。著名收藏家和文化學者劉文杰先生說, 字典中的每個簡帛字的字頭,都是吳巍先生千錘百煉而成,他將前人簡帛字中點點滴滴有審美價值的內容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整體規范和審美價值的字體,即吳巍簡帛體。這種簡帛體有繼承有創新,承襲了甲骨文、金文的質樸率真,延續了大篆的古拙蟠螭, 繼承了小篆的典雅秀美,兼有隸書的大氣厚重和行草書的動感飄逸,比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好識,比隸書飄逸,比楷書靈動,比行草書大氣厚重。因此,《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是一部有著書法審美價值的大字典。為了讓吳巍先生專注于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劉文杰先生慷慨解囊,贊助《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第三和第四部的出版。 《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第一和第二部已經出版 清華大學教授、文史專家李燕先生稱贊這部厚典為文人書架上必備的工具書。他感嘆吳巍先生在急功近利的當今世界“甘坐冷板凳”實屬難得,贊其“功德無量”,稱《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這部“小眾讀物”“可傳之于千秋”。(樂山圖/文)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