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7來源: |
10月30日至11月1日,2018中國·徐州漢代玉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徐州舉行,來自海內外文博考古、文物鑒定機構、大學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圍繞漢代玉器類型演變、工藝技術、玉料來源、文化內涵、社會思想等主題開展研討交流,從多域的文化視野將中國漢代玉文化研究引向深入。 漢家根脈地,玉器文化引領全國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江蘇省博物館學會指導,徐州市文廣新局、徐州博物館主辦的,是徐州博物館爭創國家一級館以來主辦的首個玉文化國際學術會議,會議共收到論文60余篇,交流現場學術氛圍濃厚。 “從考古資料考察,徐州地區出土的漢代玉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品類齊全,特別是許多具有典型性的西漢玉器是探討先秦玉文化過渡到漢代玉文化的第一手資料,在徐州召開這樣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玉文化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91歲高齡的盧兆蔭先生在開場白中明確了徐州漢代玉文化研究的重要地位和意義。 玉器文化作為中國獨特的文化現象,綿延數千年從來沒有中斷過。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馮乃恩說,徐州是漢文化的重鎮,處在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交融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徐州的漢玉出土很多,同樣在中國具有獨特的地位,在徐州舉辦研討會,對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南京博物院院長、江蘇省博物館學會理事長龔良說,中國人從古到今對玉有著情有獨鐘的喜愛,特別是漢代對玉在品格、不朽、性格等方面賦予了諸多美德,徐州出土的玉衣、玉棺寄托了漢代人們不朽的生死觀。徐州是漢代的根脈所在,正是因為有了漢代文明,通過對漢文化的保護、研究、展示,實現了從工業城市向旅游城市的華麗轉變,實現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漢代時尚風,流傳古今鏈接世界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副館長沈辰論證分析了漢代玉璧紋飾,提出漢玉紋飾本身就是漢代古人對傳統文化融于時尚藝術的最好解釋,認為這種富有文化象征的民間時尚從西漢開始就流行了兩千年,漢代古人對玉璧在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使用和功能的態度,和當下對玉璧這一富有深厚文化傳承的藝術形式的態度并無二異。 英國倫敦中華文化傳統研究學院漢玉研究學者樂榮華本次帶來了他在大英圖書館的新發現。他說,大英圖書館收藏了很多早期英國人研究中國玉器的書籍,為后人提供了珍貴的信息,玉作為中國文化遺產在世界上發揮著重大的影響力,這些文獻起到了推動中國玉文化在世界傳播和見證的作用。 徐州漢玉文化為何會獲得國內外專家的青睞?“兩漢文化看徐州,最值得看的是漢代玉器”,徐州博物館副館長劉照建說:“1995年發掘的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墓被評為當年的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出土200余件雕琢精美的玉器,有禮儀用玉、裝飾用玉、斂葬用玉和生活用玉,幾乎涵蓋漢代用玉的各個方面,代表已知漢代出土玉器的最高水平,為研究漢代玉器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材料。”徐州博物館原館長李銀德從徐州歷年考古結果中總結徐州漢玉的特點時說,徐州出土漢玉數量在全國首屈一指,共發掘有玉器的墓葬170座,出土玉器1188件,其中玉衣15套、玉棺3件,玉質佳,器形碩大,喪葬玉器突出,開西漢楚國風氣之先,而且楚國宮廷擁有專門的制玉手工業作坊,從徐州漢玉可以了解漢代諸侯王國玉器的使用制度、生產制度和工藝水平。 研討會上,多位徐州文博專家提出要以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謹慎對待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修復好,利用好,展陳好。徐州博物館館長李曉軍說,徐博將以這次會議的召開為新起點,深度挖掘整理徐州豐厚的漢代玉文化資源,推出一批原創性的展覽、專著和文化衍生品,推動玉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為打造大漢文化品牌、建設區域性文化中心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