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8來源: 藝術中國 |
傅瑞琳的藝術實踐扎根于視覺藝術與跨學科媒介,持續探索流離、記憶和女性主義抵抗等主題,融合個人與集體敘事。她的作品充滿情感張力和政治意味,特別通過僑民與女性視角呈現。她的作品將親密的個人敘事與系統性的社會批判融合,特別是通過女性主義與技術科學的視角,展開對身份、母性和關懷的深刻反思。 一、《嫁接》:嫁接的隱喻與傷痕的詩學 在傅瑞琳的裝置作品《嫁接》中,我們面對的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也不是純粹的裝置結構,而是一個由個人經驗、文化隱喻與多感官互動織構而成的有機系統。她以園藝術語“嫁接”作為整個藝術構想的核心隱喻,不僅指向植物學上的生命連接,更將其轉化為關于移民、身份重建與文化沖突的深層象征。 “嫁接”在傅瑞琳的手中并非一個和諧共生的理想圖景,反而是一種充滿矛盾的復合過程。她精準捕捉了這一過程的生物學本質:截斷、嵌入、愈合、循環。這種暴力與愈合并存的特質恰恰對應了人在文化遷移中所承受的撕裂與重構。在身體的隱喻層面,傷口并不是結束,而是新的身體開始的界面。 裝置本身以絲線構建起一個可觸的記憶網絡,每根導電線對應一個聲音、一個講述、一個他者的記憶——如同一棵多語種之樹,其枝條纏繞、互通情感。作品中的絲線、樹枝、頭發、石塊與PLA打印的“嫁接體”,交織出自然與技術、人身與植物、過去與未來的混合地帶。這些“邊界材料”不僅呈現出物理意義上的嫁接界面,更帶出文化身份中的裂縫、融合與協商。 在材料語言上,傅瑞琳選用了可生物降解的PLA材料與真實的樹枝、石頭構成“接口”。她將自身的頭發纏繞其上,作為身體遺跡的痕跡注入,亦將中英文名字刻入其間,形成一種“身體編碼”——一場雕刻在文化移植過程中的私人儀式。連接水管模擬體液循環,透明水池中的流動,象征著文化記憶與情感流動的維生機制。液體作為東方傳統文化中情感的隱喻,在此與現代交互邏輯巧妙融合,不僅聯通樹體與人身,也傳導出跨文化語境下的身份“合成”。 《嫁接》的空間是流動的,也是敞開的。作品邀請觀眾用觸覺喚起聽覺,激活一個個被壓抑或漂泊的記憶碎片。在技術層面,傅瑞琳使用ESP32微控板與MaxMsp環境實現了聲音的生成與響應,使得裝置不只是“被觀看”的客體,而是一個互動式共振體——情感被織入空間,觀者則成為“參與性嫁接”的共同體一部分。她并未為“移民經驗”下定義,而是構造出一個持續生成、不斷“愈合”的記憶場域,向觀眾提出一個溫柔但深刻的問題:你是否也曾是一段被剪斷的枝條? 回到嫁接這一比喻的哲學深層,我們可借助斯圖亞特·霍爾的身份理論進一步理解傅瑞琳的藝術策略。身份非固定不變,而是“生成中”(becoming)的狀態,是一個不斷在時間、空間與經驗中移動的過程體。在《嫁接》中,傅瑞琳正是以這“正在發生”的姿態,捕捉身份與情感的動態構建,并將這種構建物質化為空間、聲音與結構的復合體。她的“文化接口”并非整齊劃一的拼接點,而是生長于裂縫之間的異質節點,既不穩定,卻充滿生命張力。 傅瑞琳的《嫁接》是一場有關個體身份、集體記憶與文化再生的沉思實驗。它拒絕一切簡化或歸類,而是堅持通過材料、聲音、空間與交互,去喚醒那些潛藏于“異鄉之肉”中的流動情感。在這個既虛構又真實的“移植花園”里,嫁接不再只是技術手段,而是一種活生生的、遍布傷痕的存在方式——一種在全球流動時代中,關于“成為”的藝術性回答。 二、《Mama I》與《Mama II》:呼吸賦予母性新的生命力 傅瑞琳的近期作品《Mama I》是一件充氣、呼吸的母體雕塑,挑戰傳統父權結構中對母性的情感化、理想化與醫療化理解。作品以木質結構結合仿若皮膚的柔軟表面,構成一個既堅固又脆弱的身體容器,如同一個古老而神秘的盒子,承載著隱秘的歷史與情感。連接裝置中用于輸送空氣的氣管,如同一條延伸出的臍帶,建立起身體與外部世界、生命與技術之間的聯系。緩慢而持續的呼吸運動,將母體從被動的象征轉化為具行動力與政治性的在場身體,呈現出生育勞動與照護實踐的連續性。母體在此不僅是生命的承載體,更是抵抗沉默、隱形與規訓的主體形象。傅瑞琳的藝術實踐結合女性主義與科技語言,將個體的身體經驗轉化為對社會結構的批判與回應。 《Mama II》中,傅瑞琳將木質材料與皮膚般的有機質感融合,創造出一種混合著自然與身體特征的視覺語言。這種材質上的對比與統一,激發出一種原始的視覺張力,使植物不再只是自然的隱喻,而成為血肉與木質之間模糊不清的身體延伸。觀者在面對這些貌似柔軟卻結構堅硬的表面時,被引入一種對痛感、親密性與生長本能的直覺式感知。新枝條一層層從舊枝中生長而出,象征代際的連接、創傷的延續與重生的可能。作品通過這種物質與感知層面的張力,延伸了對代際關系、傷害與修復、依附與掙脫的思考。 在《Mama I》和《Mama II》中,傅瑞琳持續構建一個具身化的母性敘事空間。這些作品不僅描繪了母親的身體,也回應了女兒在代際傳承中的位置。她以高度物質化的藝術語言,將個體經驗轉化為關于創傷、情感、社會規訓與身體政治的深層表達。 三、跨文化女性主義敘事 傅瑞琳的藝術發展體現了對交叉性敘事的堅持,深受她僑民背景與跨界視野的影響。她在倫敦《屬于自己的房間》(2022)、Cookhouse畫廊《雙重奏》(2023)、以及Camden社區的《大他者與小他者》(2024)等展覽中參展,積極推動邊緣聲音在英國文化生態中的表達。 她的創作細致探討性別、移民與關懷的政治,體現個人與集體記憶如何挑戰主流敘事。傅瑞琳的作品融合理性思考與情感深度。 結語 傅瑞琳的創作在親密的身體經驗與宏觀的社會敘事之間架起橋梁,其作品敏銳地回應了母性、創傷、記憶與權力之間復雜而纏繞的關系。她的藝術語言植根于具身性的材料實驗,并不斷以個人經驗為入口,擴展至對結構性壓迫、身份流動與代際創傷的深刻探討。 在她的《Mama》系列中,傅瑞琳通過木材、樹枝、樹脂與仿生材料等混合媒介構建出一種既自然又擬人的身體意象。木頭與石頭所承載的時間性、腐蝕痕跡和物理重量,呼應著身體的沉默記憶與情感積淀,而氣動結構與皮膚質感材料則構成了作品“呼吸”的可能,使身體不再是靜止的物體,而是一種具有呼吸律動的政治存在。 她對自然材料的使用,不是為了回歸某種“原始”本質,而是通過自然與人工、柔軟與堅硬、外在與內在之間的張力,提出對身體的再定義——一個同時具備情感厚度與抵抗能力的身體。在她的裝置中,植物的新生、枝條的繁衍、石頭的沉默都被賦予了隱喻功能,構成關于代際連結、傷害與修復、依附與掙脫的多重語義空間。 傅瑞琳的實踐不僅是一種藝術語言的探索,更是一種從沉默中發聲、從創傷中生成的姿態。在當代藝術對女性經驗、具身敘事與物質政治日益關注的背景下,她的作品以其情感的真實、材料的觸感與結構的批判性,構筑出一個不可忽視的感知領域。(文/陸亦瑝)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