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8來源: 藝術中國 |
《Transcendence 》Ⅰ(媒介材料:瓷基影像復合焓變工藝) 2025年6月2日,林世豪個人攝影展“Transcendence”在臺南市知之畫廓正式啟幕,展覽將持續至9月9日。此次展覽以動物標本為敘事載體,帶領觀眾開啟一場關于生死、存在與永恒的視覺探索之旅,深度叩問生命本質。 在藝術理念上,“Transcendence”系列作品以動物標本作為核心敘事語言。標本凝固了生命進程中的瞬間,卻又以完整形態構建起對死亡的“檔案”,這一充滿矛盾與哲學性的特質成為創作的邏輯起點。林世豪試圖通過影像化呈現,打破生死二元對立的邊界。在他的鏡頭下,脫離鮮活狀態的標本,經藝術重構后獲得新的“生命形態”,成為觀眾探討生命本質存在形式的視覺入口。從符號學角度來看,標本打破了傳統生命認知模式,其兼具“死亡定格”與“存在延續”的雙重屬性,是對生命符號的顛覆性詮釋。 在創作手法方面,林世豪對構圖與光影的把控精妙絕倫。他精心設計畫面結構,巧妙運用戲劇性光線,將動物標本轉化為承載哲學隱喻的視覺符號。通過明暗對比勾勒標本輪廓,凸顯生命消逝后的“永恒姿態”;借助對稱構圖賦予標本儀式感,以此類比生命輪回的秩序。例如,2025年2月14日創作的鐵銀印相作品中,羚羊標本與自然背景和諧交融,柔和而有力的光影仿佛在訴說著生命雖逝,卻以另一種形態融入自然、獲得永生。這種創作方式促使觀眾在欣賞作品時,不自覺地深入思考生命形態的“靜穆與永恒性”。 《Transcendence 》Ⅱ(媒介材料:鐵銀印相) 該系列作品還暗藏與紀念性雕塑的“互文密碼”。紀念性雕塑以物質實體構建記憶與價值體系,而林世豪的攝影作品則以影像為媒介,將標本轉化為微觀生命的“紀念裝置”。盡管二者媒介不同,但都圍繞對“時間規訓”的探索,雕塑通過實體留存記憶,攝影借助影像重構記憶,共同引導觀眾反思生命本質。這種藝術實踐既傳承了傳統紀念形式的精神內核,又憑借影像的瞬時性和復現性,為生命敘事開辟了新路徑,使觀眾能在靜態影像與動態聯想中,對生命故事進行多元解讀。 在展覽呈現上,臺南市知之畫廓的空間為“Transcendence”理念提供了絕佳的落地場所。鐵銀印相、瓷基影像復合焓變工藝等作品有序陳列,從44cm×44cm的大幅羚羊標本影像,到30cm×40cm的斑馬、獵豹影像,不同尺寸和工藝的作品共同營造出沉浸式觀展體驗。觀眾置身其中,猶如走進生命哲學的迷宮,標本影像在光影交錯間仿佛“復活”,生死邊界逐漸模糊,關于生命存在、消逝與永恒的思考也隨之在心中流淌。策展人陳暁哲(琳)的巧妙構思,使展覽空間與作品深度契合,讓“Transcendence”不僅是一場攝影展,更成為一場調動視覺與思維的生命哲思盛宴。 《Transcendence 》Ⅲ(媒介材料:瓷基影像復合焓變工藝) 林世豪的“Transcendence”在當代攝影創作中具有獨特價值。它摒棄了傳統攝影對“鮮活生命”“現實場景”的關注,轉而聚焦“死亡標本”,挖掘生命消逝后的藝術張力與哲學深度。通過影像賦予標本新的敘事可能,引導觀眾重新思考生命的起點與終點、存在與永恒。此次展覽不僅是林世豪個人藝術探索的成果展示,更為攝影藝術參與生命哲學討論提供了創新范例。當影像不再局限于記錄“生”的鮮活,而是開始叩問“死”的意義與“存在”的本質時,攝影的人文內涵與藝術邊界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Transcendence 》Ⅳ(媒介材料:鐵銀印相) 展期內,“Transcendence”持續吸引著眾多藝術愛好者和哲學思考者前來觀展。林世豪以動物標本為筆,以光影構圖為墨,在攝影藝術的畫布上,書寫著對生命本質的深刻追問。這場展覽不僅是一次跨越生死邊界的視覺漫游,更是一場喚醒觀眾對生命本質反思的藝術啟蒙,讓觀眾在凝視標本影像的瞬間,引發關于生命永恒與消逝、存在與超越的無盡思考與對話。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