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8來源: 藝術中國 |
展覽現場 在eden春山里,藝術從來不是裝飾,而是生長在山谷肌理中的另一種自然。從漂浮于云端的建筑群落,到每年如期而至的“大地之書”藝術駐留;從馬林巴藝術節,到中國綠色藝術展覽,這片曾被遺忘的廢棄礦坑,正以藝術為觸媒,蛻變為治愈自然與靈魂的生態烏托邦。 藝術家老弛 6月1日,藝術家老弛在中國內地的首次個展“幼稚園”于eden春山里藝術展廳正式開放。展覽呈現60幅充滿童趣的畫作,以及60件跨越新石器時代至民國的私人收藏,以“幼稚”為名,叩問創作的本源,在“會與不會之間”,找回未被規訓的真誠。 嘉賓發言 老馳倡導回歸兒童般的純真視角創作,認為繪畫的本質在于“會與不會之間”的真誠表達,而非技巧或概念的堆砌。受西方“執著派藝術”啟發,強調用原始、本真的眼光觀察世界,創作出充滿生命力的作品,旨在喚醒成人被封閉的“天眼”,重新連接對生活的直覺與感動。 展覽現場 他的作品多聚焦遠古神像、面具與當代生活的神性關聯,靈感來源于個人收藏。通過繪畫構建古今對話,將文明密碼轉化為現代審美語言,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神性”。 展覽中,稚拙的筆觸與遠古神像、唐代石佛并置,形成一條貫通萬年的文明線索。那些被重新詮釋的圖騰與神像,恰是對當代生活的神性注腳。 選擇eden春山里作為首展之地,源于一次童心的共振。老弛將這里視為"身心的安放之地",與山谷小鎮的主理人崔巍更是有一見如故的默契。這片讓成人與孩童在自然中重拾純真的土地,完美呼應了他的藝術主張:唯有回歸純凈,才能喚醒人性中最原始的感知力。 開幕當日,作家、梨花體詩人趙麗華,導演、編劇唐大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理事李桂金等,共同見證了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未來,山谷小鎮將持續成為藝術與自然共生的生長之地。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現場 「藝術家Q&A」 Q:為何將展覽命名為「幼稚園」? A:繪畫最動人的狀態恰在"會與不會之間",像兒童或動物那樣本能地觀察世界。一個世紀前西方"執著派藝術"的主張至今有效:技巧會封閉"天眼",而笨拙才能觸及真實。我的作品故意保留這種生澀感,就像重啟被成人規則格式化的視覺系統。 Q:為何將當代畫作與遠古神像并置展出? A:新石器時代的神像、唐代佛像和我的畫,其實在同一條文明線索上。神性是流動的,古人用面具承接未知,今天我用繪畫捕捉日常中的神性瞬間。當它們并置時,會形成時空通道:你看唐代佛像的微笑,和我筆下神像的笑,本質都是人類對永恒的注解。 Q:eden春山里最觸動您的是什么? A:崔巍和我都相信童心不是幼稚,而是一種高級的生存智慧。在這里,看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在泥土里打滾時,我確認了:愛才是解鎖"天眼"的正確方式。eden春山里像一座用自然和信任搭建的實驗室,讓人重新練習"幼稚"這項瀕危技能。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關于藝術家介紹 老弛 老弛(1960-) 作家、藝術家、收藏家 文學創作 1979年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作品包括: ·長篇小說《北京病人》《我們都去海拉爾》 ·短篇小說集《夜行動物館》 ·隨筆集《像草一樣不能自拔》《另類令我累》 ·主編《西紅柿炒自己》《醋也酷》文人食譜 ·古代面具研究專著《古人的表情》 200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展覽介紹 主題:幼稚園 展期:2025年6月1日-8月1日 10:00-17:30 地點:eden春山里藝術展廳 參觀方式:展覽無須預約,免費觀展 eden春山里 eden春山里 未來,eden 春山里將持續生長,與國內外先鋒藝術力量同頻共振。未來將以藝術展覽、公共項目、跨界對話、沙龍工坊、藝術家駐留等多元形式,編織情感的紐帶,安放精神的追尋。在這里,藝術不僅是觀看,更是靈魂的對話與共鳴,讓疏離消融于無形,重構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圖景。(圖、文由主辦方提供)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