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1來源:中國文藝網 |
科學合理地提升美術創研單位 公共文化服務實效 盧禹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院長 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和實效關系著社會的文明程度、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生活幸福指數直接相關。我國一直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更是把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擺在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并對相關工作作出了總體規劃和部署。在政府主導和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下,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條件逐年改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多層次需求和向往方面成就顯著,在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方面日趨完善。這其中,美術創研單位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面臨社會文化需求總體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語境,在兩個百年歷史交匯和奮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的大背景下,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距離滿足全體人民對更多樣更高品質的文化產品、更精準更人性化更高效的文化服務需求,距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秀文化資源,助力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仍有需繼續努力的空間,美術創研單位在其中仍有很多大有可為的地方。因此,有必要通過更為科學合理的調研、設計和規劃,以提升其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實效。 一、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總體上社會文化需求與文化供給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仍有待改善。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文化的“精準扶貧”問題;二是高水平的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相對缺乏問題。 (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較突出,尤其老少邊窮地區,面臨的難題、需解決的迫切問題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這對傳統單一或“一刀切”的簡單解決模式提出了挑戰。 (三)專業人才和專業培訓仍嚴重不足。 (四)快速更新的科技手段和傳播方式對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提出新課題。 (五)疫情及其他不可抗因素帶來的影響。 二、造成這些問題的部分因素 (一)文藝總體繁榮、總量豐富,但品質良莠不齊,精品仍不能滿足需要。 (二)對人民群眾的需求調研不夠深入、細致,尚未做到分層化,在文藝作品生產、文化產品生產開發、文化服務設計理念和實行方式方法方面尚未能與時俱進。 (三)不同地區物質和文化基礎、資源配置以及相關機構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同。 (四)學校相關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向及就業導向與保障激勵機制等造成的長期影響后果。 (五)科技手段、疫情等外在推動因素,帶來的新的需求變化。 三、為提升美術創研單位公共文化服務實效,建議: (一)充分發揮美術創研單位“出人才、出精品”的優勢,實施文藝作品高質量發展工程,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優質內容產品。 (二)充分發揮美術創研單位的專業引領和學術導向作用,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的美術展覽、學術活動和文化惠民服務,增加與地方的合作互動交流,更好地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三)充分利用美術創研單位的專業人才資源,組織發動藝術家進校園、進社區、下基層,“送文化、種文化”,為其提供師資培訓等,針對對方需求,提供適當的文化服務。 (四)充分發揮美術創研單位的媒體宣傳功能,以更多樣、多層次的內容產品、更便于接受更靈活便捷的傳播方式,覆蓋和影響更廣泛的受眾人群。 (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綜合資源優勢,有針對性地開發線上線下課程教學產品。 (六)加大線上展覽、線上導覽、線上直播、數字展廳等服務。 (七)繼續深化美術教育改革,加強職業化人才培養的現實針對性,強化就業引導和獎勵激勵政策扶持力度。 總之,就是要充分發揮美術創研單位在硬件軟件方面的綜合優勢,充分吸收社會力量、群眾期待、專家意見和實踐經驗,從調研設計、統籌規劃、人才培養、思路創新、方式創新等入手,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服務落到實處、深處。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