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5來源: |
身邊有太多的文青和我講過,要去烏鎮,要去麗江,要去古鎮,其實我知道,她們想要的只是一種不同的生活體驗,在骨子里,她們根本離不開現有的生活狀態,每到一個地方,她們做的第一件事都是問有沒有WIFI。不過,烏鎮給了這些文青們一個機會。 提到烏鎮,有人想起文藝腔十足的《似水年華》,有人想起《如夢之夢》的戲劇盛宴。不過烏鎮還嫌這些不夠,又找來了一堆國內外的藝術咖,打造起了“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從3月27日到6月26日,來烏鎮的人不僅能看到水鄉,還能感受一下逼格滿滿的當代藝術。 有人問,烏鎮藝術展要怎樣才能看得懂? 教你幾個絕招: 首先,你得在烏鎮 其次,你得有好體力,北柵的7個展場,西柵景區的幾個露天藝術,可不是蓋的 最后,你得有舍我其誰的氣勢,當代藝術玩的就是個想法,你get到了藝術家的想法更好,get不到也無所謂,該耍耍,別影響了心情。 必看作品系列 1.安 漢密爾頓的《唧唧復唧唧》
這件裝置是此屆藝術展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來自美國藝術家安 漢密爾頓的《唧唧復唧唧》。用漢密爾頓自己的話來講,“我們做這樣一個大展,我覺得我來了,不僅要帶來我的東西,而且也要跟當地發生關聯”。烏鎮是繅絲舊地,藝術家選擇了一個傳統的劇院作為主場,舞臺上是一架舊舊的織布機,根根紅線被座位上的線軸纏聯著。女工一揚手扯線,整個劇場隨之引動。 漢密爾頓說,紡織這種東西是有歷史的、沉淀的,而且是跟人類交往的,這些和貿易、社會都有關聯,所以她希望她的作品是充滿隱喻的,包括老的東西跟現在的東西的關系等。 2. 崔有讓《洞穴守護者》
韓國藝術家崔有讓的作品《洞穴守護者》,很現代的作品卻講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從前有兩個世界,他們通過無數洞穴連接,就像世界在透過這些小孔呼吸。但這洞穴有閉合的趨勢,所以每個洞穴旁都有一個守護者來保證他們始終保持開啟的狀態,這些守護者被爭做洞穴守護者……” 時間流逝,環境變遷,兩個世界的人們逐漸忘記了彼此,守護者們一個個失去了能量,死去了。這個金剛不壞的英雄動物也無可奈何,雖然尸骨猶存,但已奄奄一息,背上的觸須隨著呼吸一張一合,唉,英雄也末日… 3. 奧拉維爾 埃利亞松的裝置《 反轉的全景房》
埃利亞松是國際知名的視覺藝術家,不得不佩服他的想象力,同心圓+反射+多色濾鏡+移動,讓你置身一個色彩的空間,感受光線的復雜交錯。他的作品請感受現場,來不了烏鎮,也可以去上海,龍美術館正在做他的個展。 4. 徐冰的《漢字的性格》和《蜻蜓之眼》
徐冰是我最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不管是《天書》、《背后的故事》還是來到烏鎮的這兩件作品,都是典型的徐冰風格,都是與傳統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說著當代的事。他從不把藝術風格當回事,藝術系統本身就有無限的創造力。他認為,幾年前的漢字書寫已經深深地影響到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中國人擅長根據臨時的條件進行工作生活,徐冰說,漢字也這樣,第二筆的位置是由第一筆來決定的,第三筆是由第二筆決定的…… 《蜻蜓之眼》也值得叨叨。這個是徐冰的首部電影作品,鏡頭素材全部來自公開的監控視頻。這種創作手法和他之前的《地書》一樣,都是關注社會現場的創作手法,用正在發生的事情,現場正在進行的事情,來說一個故事。 5. 尹秀珍《內省腔》
尹秀珍是特別隨和的一個藝術家,平和溫暖,她喜歡用舊衣物來創作藝術品。像她說的,衣服有溫度,也有親密性。到烏鎮的這件作品是她選擇了粉顏色的秋衣秋褲來縫制的。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人們想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可以放松,回歸自我。而母親的子宮就是最原始的歸屬。 不過,尹秀珍也不想讓你完全放松,你在里面躺著的時候,也躲不開別人的窺視。旁邊的孔洞里沒準會出現觀者的眼睛,讓你嚇一跳。 看不看都行系列 這一系列我都想用呵呵來表達心情 1.霍夫曼裝置《浮魚》
說霍夫曼你可能不熟悉,但是說到大黃鴨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舴蚵褪谴簏S鴨的創作者,這一次他在烏鎮的水劇場做了一條魚。但是這個魚不僅丑,還很蠢。它根本不能游。 賣萌賣過了就變成蠢。 2. 安迪 萊提寧的裝置《鎧甲》
這件作品是在烏鎮水鄉的西柵景區,藝術家將水邊的一棵樹的枝干用金屬給包裹了起來。我路過這件作品的時候,正好聽到一個東北大哥問旁邊的安保人員:“這棵樹為啥包起來?。?rdquo; 答曰:“藝術”。 是,這是“抑樹”。用網友的話說,藝術家你這么做,經過樹的同意了嗎? 3. 達明 赫斯特版畫
12件印刷版畫,是烏鎮藝術節唯一不怕拍照的作品,我也是呵呵了。至于嗎,就是一版畫一復制品。有了達明赫斯特的名號就了不起了嗎? 4. 約翰 考美林的裝置《任何方向》
這個作品就是在地面上做了一個轉盤,人們站上去就會自動跟著旋轉,沒有方向,也是任何方向……天呢,我感受到了藝術家的“良苦用心”,把這件作品放在漢密爾頓作品的旁邊,想問策展人,你是故意的嗎? 5. 賴志勝的裝置《這-烏鎮》
尺寸巨大,占據整整一個空間。感覺像是上面吊了一個頂,巨大的水泥石板把空間分為上下兩部分。觀展的人們走進這個空間,只能看到一個空空的矮房間,個子高的人還得低著頭走。同行的人問我,這件作品是說,我們都是下層人嗎? 呵呵,在藝術家的眼里,你估計是。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