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9來源: 藝術中國 |
4月25日和26日兩天,一個新版歌劇《茶花女》將在石景山區文化中心上演。這部《茶花女》由女高音歌唱家么紅與東方演藝集團、石景山區文化中心共同舉辦。她身兼多職擔任該劇出品人、導演、主演以及聲樂指導。這部新版歌劇應當是有史以來首次在石景山區上演整部的西洋歌劇,同時它的上演無疑大大拓展了北京城的歌劇版圖,今后石景山觀眾可以在家門口看歌劇了。 此外,這部新版歌劇將以普及惠民的大眾情懷擁抱欣賞歌劇的熱心觀眾。讓觀眾得到高標準、高水平的藝術享受,使得陽春白雪的歌劇可以走近大眾。么紅此次執導歌劇《茶花女》,不僅是她個人藝術生涯的新起點,更是為北京城歌劇藝術發展帶來新思路,開拓一條新路徑。她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傳承經典、貼近大眾、培養新人的理念,為歌劇藝術的繁榮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么紅表示:“新版歌劇《茶花女》選擇在石景山區文化中心演出不僅是一次大膽嘗試,更是這部經典歌劇的全新呈現!給青年歌劇演員提供盡可能多的登臺演出機會,使得他們盡快成長為行業的中堅力量。” 歌唱家么紅 從三里屯到石景山,新版《茶花女》歌劇的嘗試 今年《茶花女》遍地開花,僅中央歌劇院就擁有多個不同時期的不同版本。去年年底歌唱家戴玉強先生在河南制作的“豫版”《茶花女》也將在五一期間進京演出,此外今年上海西安也都將各自打造的《茶花女》推向市場。所有歌劇人都在以實際行動“傳承經典、致敬經典”,這其中也包括女高音歌唱家么紅。前陣子,么紅的一位朋友希望她在三里屯的一個場地做一場音樂會,身為歌劇演員的她面對這個獨特空間,提議干脆做一臺沉浸式沙龍歌劇《茶花女》。那是當了34年歌劇演員的么紅第一次萌發嘗試執導歌劇的念頭,簡單而精致的舞美和燈光,一架鋼琴,沒有合唱,三個演員在觀眾身邊沉浸式的傾情表演,圓滿完成了這部經典大戲。演出結束,朋友們的大加贊賞和鼓勵激發了么紅繼續探索導演歌劇的念頭。于是,當石景山文化中心和她共同探討合作的時候,就有了為這個不到400個座位劇場打造一個全新版本歌劇《茶花女》的創作沖動。 舞美設計高廣建 創新呈現,貼近大眾 為了讓歌劇更加貼近大眾,么紅在此次演出中大膽嘗試“輕量化”舞臺呈現方式。她將演員陣容精簡至6人,簡約的舞臺呈現,摒棄了傳統歌劇繁復的實景裝置。這種創新呈現方式簡約而不簡單,更能激發觀眾的想象力,使觀眾更加專注于歌劇的情感表達和音樂魅力。么紅表示,威爾第的音樂沒做任何改動,原汁原味。只是刪除了一段男聲合唱,女聲合唱由女高音獨唱替代。“這不是改編,是呈現方式的不同。此外,因為石景山文化中心沒有樂池,所以只能選用鋼琴演奏完成。這次時間可能來不及,未來有可能嘗試加幾件樂器?!北M管沒有合唱隊,但是作為此版視覺總監的高廣健帶著他的設計團隊,還是使用了視覺手段在舞臺上得以巧妙地呈現。舞臺的正后方設計了一道高大的弧形墻體為演員的聲音提供了有利的聲場反射,中間開合的裂縫中是一些穿西裝戴禮帽的男性人模裝置,這是合唱隊的“替代品”,也是營造場景氛圍的“來賓”。高廣健表示,這個裝置既可以填補合唱隊的缺失,豐富舞臺視覺意向。 男主演、阿爾弗萊德的扮演者、男高音徐森 這個舞臺既現代又古典 在舞臺設計方面,高廣健帶領他的團隊在舞臺布景上面對劇場的獨特觀演空間,采用簡約、抽象的設計理念,強調“以少勝多”,通過簡潔的舞臺布景和道具,激發觀眾的想象力。舞臺上高低錯落懸掛的一大一小兩個畫框,它們既可以是門也可以是窗戶亦或是鏡子,將舞臺分割成不同的空間。這種設計不僅增強了舞臺的靈活性,也使歡眾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戲劇的想象中。道具新材料的使用,LED霓虹燈的介入大大增強了舞臺的現代感,為石景山版歌劇《茶花女》打造了一個既具有現代時尚氣息又不失經典韻味的舞臺,使觀眾在欣賞經典歌劇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現代舞臺藝術的魅力。此外,高廣健十分注重燈光層次和高飽和色彩的運用,實現場景轉換,細膩呈現主角薇奧烈塔內心世界的變化,增強舞臺的視覺感染力。 舞臺上,設計團隊還使用了單體“女性衣裙”這個意向對應群體男性人模的裝置,予以表現維奧烈塔的人物命運。觀眾一進場就見到舞臺上幾條紅線垂吊一條白色的裙子,在最后一幕中將維奧烈塔在前幾幕戲中穿過的幾條不同色彩的“衣裙”高低錯落再次呈現于舞臺上,在黑色亞克力舞臺地面材料中多重再現,讓整個舞臺氛圍感覺既有時尚的現代感又洋溢著優雅的古典氣息,同時也突出人物的命運感。 一人分飾多角兒的男中音張鵬 為年輕人搭建舞臺 么紅在推動歌劇藝術傳承的同時,也十分關注年輕演員的成長。“現在都說青年演員有斷代的現象,但實際上中國不缺優秀的青年演員,他們需要的是機會?!泵醇t近幾年不參演中央歌劇院的《茶花女》演出,就是想把機會留給更多的年輕演員。觀眾需要欣賞到有藝術標準、有水平、有高度的藝術演出。年輕的演員需要與有經驗的前輩同臺合作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這次石景山版《茶花女》除了選擇有經驗的成熟藝術家男高音薛皓垠和男中音孫礫、張鵬之外,徐森、王藝清、李昊媛、李歡、孫嘉璐都是一水兒優秀的青年后輩。歌劇藝術薪火相傳,為年輕藝術家搭建平臺,就是為歌劇的未來播種。新版歌劇《茶花女》將為石景山區觀眾帶來歌劇新體驗,也為傳統歌劇注入新的活力,更是尋找讓歌劇這門高雅藝術走進現代觀眾的一把鑰匙。 擴大歌劇版圖,便利大眾 北京城能夠上演歌劇的劇場大多集中在二環附近的主城區,從石景山到最近的國家大劇院看一場歌劇,不管是乘坐地鐵還是駕車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如果歌劇演出時間過長,還會錯過了公共交通。交通不便成為阻礙大眾接觸歌劇的一大因素。此次上演的“石景山版”《茶花女》無疑大大拓展了北京城的歌劇藝術版圖,讓西四環外甚至石景山的觀眾可以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高水平的歌劇表演。這不僅極大地便利了當地觀眾,也為北京城的歌劇舞臺開辟了新陣地,使歌劇藝術的觸角進一步延伸至城市的各個角落。 藝術傳幫帶 事實上,高廣健和么紅除了藝術創作之外,各自在藝術教育領域開枝散葉帶研究生。在舞臺設計團隊和歌劇角色中,都有各自在讀研究生參與舞臺實踐。高廣健說:“這也是一種傳幫帶,從教學傳承這個角度,讓年輕人更早、更多的有舞臺實踐機會,建立自信?!皩W以致用”是目的。比“紙上談兵”更珍貴重要。么紅此次執導歌劇《茶花女》,是她個人藝術生涯的新起點,并以實際行動踐行傳承經典、貼近大眾、培養新人的理念,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觀看歌劇并感受歌唱藝術的魅力。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