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1來源: 藝術中國 |
“感知的工作”活動現場 2025年8月16日,北京中間美術館與ArtReview中文版聯合主辦“感知的工作:藝術與照護之間的流動實踐”研討會。持續一天的活動包含藝術家、實踐者的分享、圓桌討論及工作坊,旨在從不同角度回應正在展出的展覽“終身練習”中對“照護”作為日常實踐與藝術方法的探索,構建跨經驗的討論平臺?;顒佑芍虚g美術館策展助理曹立瑤主持。 上午10:30,“感知的工作”研討會活動正式開始。中間美術館研究與展覽部副主管管陶然首先代為朗讀了館長盧迎華的致辭,在回顧中間美術館多年來圍繞孤獨癥展開的展覽項目的同時,也談及了本次展覽以及本場研討會的現實關切。在第一場分享中,北京中間美術館助理策展人那榮錕以“美術館策展中的照顧”為題,進一步回顧了中間美術館在孤獨癥議題上的實踐:從早期以“天真者的藝術”為名的探索,到畫冊出版、工作坊、研討會與藝術家參與的逐步擴展,這一系列十余年的嘗試見證了社會對孤獨癥認知的變化,也折射出美術館其中不斷自我更新的探索。 中間美術館助理策展人那榮錕分享 接下來,她介紹了“終身練習”的籌備背景。在面對孤獨癥日展覽逐漸“慣常化”的局面時,策展團隊通過全球征集、調研與訪談,意識到單一呈現孤獨癥群體作品的模式已難以回應當下的復雜現實,策展思路因此轉向更廣闊的“神經多樣性”視角,納入文獻、影視、跨國經驗與多元藝術家的實踐。在展陳設計方面,策展團隊嘗試從空間動線、無障礙設施到感官友好策略多方介入:開放無障礙入口,設置休息區與互動裝置,并推出社會敘述折頁與感官地圖,以及雙向翻閱的導覽冊。展覽結構亦呼應這一思路:一層聚焦神經多樣性的現狀與經驗,二層則呈現當代藝術家對相關議題的延展創作。正如“終身練習”這一標題所揭示的,它更像是一個開放的練習場,推動美術館、藝術家與觀眾共同學習,重新理解差異。 HASS Lab創始人白雙全分享 文化制作人陳卓卓分享 在上午的第二場分享中,藝術家白雙全與文化制作人陳卓卓回顧了他們在2022年創立的HASS Lab于香港的實踐。“HASS”意為 How Art Shapes Society,強調藝術能并且應當改變社會;“Lab”則代表實驗性。當代藝術注重創新,而社會服務強調穩定,HASS Lab希望填補二者之間的空白。白雙全首先以團隊在中國香港與內地的庇護工廠、學校與社區項目為例,闡釋了藝術如何介入社會:從心智障礙群體的創作平臺,到以“腦力多元”為理念的教育實驗,他們嘗試將藝術的實驗性與社會服務結合,為邊緣群體創造持續的參與空間。 隨后,陳卓卓介紹了項目的方法與策略:在展覽與工作坊中,通過空間設計、身體介入與互動裝置,讓參與者建立自主的創造力,同時鼓勵非導覽式觀展,由參與者自主感受作品與環境。團隊強調長期實踐,將藝術嵌入日常生活,以展覽、工作坊與培訓形成循環,使藝術真正成為參與者表達自我、探索能力的工具。 分享中,嘉賓們回顧了眾多極富感染力的瞬間:腦力多元朋友在展廳自由創作、孩子在課堂中通過藝術釋放本真、庇護工廠參與者在陶藝中體驗創造的愉悅。值得強調的是,HASS Lab始終與參與者共同實踐、互相啟發與探索,而非單向地“幫助”;每一個項目都不是沿用既有模式,而是不斷發明新的方法與策略。這些實踐充分展現了當代藝術在推動社會包容與共創中的力量,其經驗令人深受振奮與啟發。 參展藝術家康靖分享 在下午的分享中,參展藝術家康靖以《一日之際在于愛》為題,講述他與兒子年糕的共同成長經歷。他回顧了去年在798蔡錦空間的個人項目“家庭神話”,該項目源于他與妻子在育兒與創作之間的現實處境:妻子工作時間固定,而他在創作之余承擔主要帶孩子的責任。為將生活體驗融入藝術空間,他嘗試將日常育兒搬入展覽現場,讓孩子自由活動,同時讓觀眾作為觀察者參與。最初,他用表格記錄兒子的日常活動,卻被觀眾和朋友指出充滿審問感和網格化管理的意味。這讓他反思:在育兒中,父母究竟是在幫助孩子,還是在緩解自身焦慮?而回歸到藝術家的身份,康靖長期關注社會規訓與個體差異,他嘗試將這種觀察運用到育兒中。他意識到,以“打破舊習慣”為目標的教育方式,往往無意中給孩子施加壓力和否定感。在持續的反思與實踐中,康靖逐漸回歸“愛”的核心理念:親子陪伴應是父母與孩子共同體驗溫度與樂趣的過程,而非單純的記錄或計劃。藝術在他的親子實踐中扮演了觀察和理解的媒介,這一經歷也反過來豐富了他的感知。 “身身不息”創始人葛慧超分享 接下來,“身身不息”創始人葛慧超以身身不息過往的劇場項目與舞動療愈項目為例,探討獨立藝術機構如何通過具身實踐構建多樣性群體的“關懷覺醒場域”。她以身體、社群、關懷為自己工作的關鍵詞,強調主體性,生理經驗與心理狀態的相互激活;社群共同利益與目標;以及關系作為關懷與責任的鏈接。在她看來,身體不僅是個人經驗的載體,也是一種社會連接的媒介,通過身體實踐可以建立感知、理解與共情的橋梁。她分享了多個具體實踐案例:2021年的“舞在當下—中國”項目,通過舞蹈支持認知癥群體及其照護者,讓參與者在身體互動中獲得情緒支持與認同感;《盛會Gala》群舞項目則采用非標準、包容性的舞蹈表達,鼓勵每位參與者展現自身動作,倡導社會接納多樣的身體形態與生命狀態。她指出,這類項目不僅關注參與者的身體動作,更關注由身體經驗激發的社會理解、心理覺察與情感聯結。在此基礎上她進一步提出,獨立藝術機構可以扮演激發關懷意識、促進社會共情的角色。通過持續的具身實踐和策展設計,它們能夠營造多層次的“關懷場域”,讓參與者在身體體驗中感知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從而形成共享的責任感與社會連結。 嘉賓們展開圓桌會談 在研討會的最后環節,嘉賓們展開圓桌會談,圍繞藝術與照護實踐中的挑戰與經驗進行探討。與研討會更側重經驗層面的回顧不同,圓桌討論更聚焦直接、切身、難以回避的問題。例如,Artreview中文版主編賴非指出,作為文字工作者,她常常感到話語的局限與“無力感”;與此同時,許多藝術實踐和社會行動正在超越語言的框架發揮作用,展現出書寫之外的潛能。正是這些不依賴語言而生成意義的介入,不斷帶來啟發與鼓舞。而從藝術工作者的視角,如何通過藝術方法幫助參與者提升專業能力,也是一種責任與實踐方法的考量。在實踐中,藝術家和策展人既要平衡作品的專業呈現,也要尊重參與者的節奏、個性和自主性,同時面對倫理困境,如在支持中兼顧參與者主體性,以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維持可持續性,這些都是具體而難以回避的問題。不同背景的嘉賓彼此經驗激發,共同反思實踐中的困惑與得失,也說明這一議題的復雜性與長期性。 活動以“身身不息”舞動治療師楊瑩的工作坊收尾。她引導參與者與自己的身體、情緒及環境對話,強調舞蹈沒有標準動作,重要的是真實的身體感受。隨后,參與者用蠟筆將身體運動的軌跡和感受繪于紙面,并留下身體拓印,制作屬于自己的“身體練習冊”。 舞動治療師楊瑩的“身身不息”工作坊 持續了一整天的研討會接近尾聲,但討論的問題似乎才剛剛開始,嘉賓們在展廳中的“休息室”繼續著白天種種話題的探討。相信這些具體的經驗將伴隨著每個個體的實踐,在不同領域、不同地方持續生長。還有許多等待我們改變的事情,而關懷與照護,或許正能成為一種真正兼具韌性與創造力的方法。(圖文來源:中間美術館)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