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31來源:新浪收藏 |
艾敬與個人作品《海浪》
新聞發布會現場 紐約這個城市為全世界人熟知,號稱“BIG APPLE”, 它在藝術、金融以及對來自全世界的不同文化的包容性使得紐約早已成為獨一無二的國際大都市,這里每天上演的各種藝術展示方式,仿若流星劃過天空,照亮了紐約的夜晚,每一位藝術家都渴望把他們的才華在這里得以展現,有一句紐約人常說的話:“If you make it in New York, you will make it everywhere”。 意思是,“如果你在紐約混得開,你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
新聞發布會現場,從左至右:Pierre Levai(馬樂伯畫廊負責人)、Marcia Levine(馬樂伯畫廊項目總監)、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藝術家艾敬 1997年,艾敬初到紐約,最初她租住在(中城/Midtown)中央公園的旁邊,后來她發現了SOHO(下城/Downtown),她非常喜歡那里的藝術氛圍,廠房式的高大建筑,街頭的涂鴉,在周末街道兩邊的藝術家在街道上展出并且銷售自己的藝術作品,那里充滿了創造力和活力。她參觀了MoMa/紐約當代美術館、大都會博物館,她與凱斯·哈林(Keith Haring)、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和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等當代藝術大家的作品相遇徹底喚醒了她內心深處用視覺藝術表達自我的渴望,如果說1995年在巴黎的羅浮宮以及蓬皮杜當代藝術中心以及英國大英帝國博物館的參觀打開了艾敬的視覺旅程,那么紐約使得艾敬感受到視覺藝術與音樂的內在聯系,從而產生的一種碰撞,激發了艾敬對于視覺藝術的熱愛,艾敬發現自己喜歡的音樂家和藝術家無論來自哪里他們都曾經在紐約居住過或定居。之后艾敬的很多音樂作品也是在那里完成的寫作,比如《紐約,紐約》《水牛66》,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制造》這張專輯,這張專輯也成為艾敬個人事業轉變的拐點,因此由音樂轉為視覺藝術創作的契機。
嘉賓合影 紐約,是影響了艾敬一生的地方,盡管在那里艾敬看到那么多偉大的藝術作品,這不但沒有使艾敬退縮,反而使她堅定了做藝術的決心。艾敬不斷地往返于紐約和北京,漸漸地,她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艾敬自然而言地脫離了原來的音樂環境,推開了視覺藝術的大門。2002年,艾敬定居在紐約鉆研當代藝術,探索著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并在紐約下東城(Lower East Side)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工作室。2008年,艾敬回到了北京,在北京也建立了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到視覺藝術創作至今。
《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 裝置 廢棄毛線、玻璃鋼、硅膠 1600 cm x 600 cm 2012 今年艾敬在馬樂伯畫廊舉辦個人藝術展有著特殊的意義,艾敬將要回到紐約,在經歷了中國和歐洲舉辦了大型個人藝術展的洗禮后,艾敬將帶著那越發成熟的藝術造詣重新回到當代藝術的圣地——紐約。
《生命之樹》 裝置 一次性筷子以及綜合材料 350 cm x 350 cm 2010 馬樂伯畫廊(Marlborough Gallery)建自于1946年,現已是世界上處于領導地位的現代藝術畫廊之一,在紐約、倫敦、馬德里和摩納哥均設有畫廊。許多著名的藝術家都曾在馬樂伯畫廊辦過展覽,如康丁斯基(Kandinsky)、瑪格德琳娜(Magdalena Abakanowicz)、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和盧西恩·佛洛伊德(Lucian Freud)等等。自1990年開始,畫廊也曾代理過中國藝術家如朱德群、趙無極、林壽宇等并為其舉辦個人藝術展,吸引了國際收藏界的目光。(馬樂伯畫廊官網:http://www.marlboroughgallery.com)
《棋子》 裝置 黑白棋子各30個 紫銅、烤漆 90 cm x 90 cm x 33 cm 2010 艾敬將于今年秋天在馬樂伯畫廊舉辦個人藝術展作品包括繪畫、裝置與雕塑,也將推出以前從未展示過的全新繪畫系列作品,同時展出曾于2012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重要作品,如裝置作品《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該作品是在艾敬母親的帶領下由五十四位家鄉沈陽的親朋好友共同完成。材料采用了參與者家中廢棄不用的毛衣、毛褲、毛圍巾等編織物,拆分后重新編織組合成一個色彩斑斕的“LOVE”字母的掛毯。作品長十六米,寬六米 ,掛毯前面坐著一位埋頭編織的母親正是以艾敬的母親為原型。該作品曾于2012年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及2014年中華藝術宮艾敬個人藝術展中展出,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并給參觀者帶去許多特殊年代里才有的集體記憶。
《我的家鄉》 裝置 舊鍋爐、鉛皮 190 cm x 80 cm 2012 回國后艾敬的作品仍然保持著其極簡的表現風格。但是相較于其在紐約的偏冷色系,艾敬在中國使用的藝術色彩有全新的蛻變,艾敬的家鄉沈陽地處東北,地域文化特性給予了艾敬在創作上不一樣的靈感源泉。她的色彩感知來源于兒時的記憶,豐收的東北土地、一片片的玉米地在季節變換的光影里不斷變換的色彩。艾敬的父親曾經工作過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兒時的艾敬在工廠的幼兒園長大,艾敬眼里對于各種金屬材料都感到極為親切也極為容易掌握,也因此完成了一些以金屬材料為主的創作《棋子》《我的家鄉》《To Da Vinci》等等。 從紐約回國的艾敬在作品的創作上展現出于紐約不同的風范,她在紐約多年的學習在回國后得以實踐和發揮,尤其在制作大型的裝置作品,如《生命之樹》《海浪》等,其作品在關注社會現實意義的題材也在關注東方文化的傳承上有著諸多學習和嘗試。 做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第一位當代藝術家,2012年舉辦的“I LOVE AIJING:艾敬綜合藝術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陳履生策展,展覽得到廣泛的關注以及高度的評價。在國家博物館這樣高度的平臺,艾敬憑借著歷史的機遇和個人的勇氣走了進來,還要走出去。艾敬曾說:“站在國博,我看到了全世界!”。艾敬正以其勤勉和執著的精神,用其豐富的作品創作,用中國的文化積淀,在實踐中不斷嘗試不斷更新不斷地在升級,艾敬將要帶著中國家鄉父老對她的支持和期待回到紐約,以其“愛”的作品溫暖紐約的秋天。 艾敬個人簡介
艾敬 遼寧沈陽人,著名藝術家,詞曲作家,創作歌手,作家,曾經創作出版發行五張個人演唱專輯以及其他EP單曲。 艾敬在20世紀90年代初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風靡亞洲,被譽為中國最具才華的民謠女詩人,曾創下華語歌手海外銷售記錄,并成功在日本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舉辦演唱會。2004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艾在旅途》隨筆散文集,充分展示了艾敬的文學才華,并曾經作為專欄作家在日本以及國內知名雜志撰寫專欄。2014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艾敬新書《掙扎》,該書分為三個章節:音樂往事、藝術生活和掙扎、當愛成為信仰。按地域和時間劃分艾敬成長、旅居紐約以及藝術創作的點滴。艾敬用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講述自己的音樂故事、旅途故事、創作故事,還有那些真正屬于艾敬的各階段生活。 艾敬于1999年開始畫畫,師從當代藝術家張曉剛,后移居紐約學習當代藝術。2007年正式以藝術家身份參加藝術展。2008年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首次個人藝術展“ALL ABOUT LOVE”,2009年10月在紐約舉辦個展“AI WANT TO LOVE”,2010年5月參加中國(當代)文獻展“改造歷史”主題展,其裝置作品《生命之樹》引起多方關注。2011年9月法國藝術收藏機構DSL COLLECTION收藏了艾敬的《LOVE》系列繪畫作品。 2012年11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個展“I LOVE AI JING:艾敬綜合藝術展”,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以來首位舉辦個展的當代藝術家。2013年6月艾敬雕塑作品《海浪》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2014年5月,“LOVE AIJING:艾敬的愛”巡展上海中華藝術宮,也是該館成立以來首位舉辦個展的當代藝術家。艾敬繼續保持著她越來越鮮活的創作熱情,2015年6月5日她開始了她世界巡回展覽的第一站——意大利米蘭的昂布羅修美術館,展覽名為“對話”。2015年7月,以中國當代杰出藝術家身份參展比利時蒙斯市的“化生—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初,獲邀攜代表藝術作品參展北京太廟的“文明的回響之穿越敦煌”藝術展。2016年3月,艾敬參展“軍械庫展覽會”并在馬樂伯畫廊展位展示其《I LOVE COLOR》系列新作《I LOVE COLOR#16》。 音樂代表作品:《我的1997》《艷粉街的故事》《追月》《中國制造》《是不是夢》《紐約紐約》《問題和答案》《愛人》。 視覺藝術作品:《寶貝我愛你》《生命之樹》《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每一扇門里都有鮮花》《棋子》《槍與玫瑰》《海浪》。 艾敬展覽履歷 展覽 2016 “文明的回響:穿越敦煌”聯展,北京太廟 2015 “對話”艾敬藝術巡展,意大利米蘭昂布羅修美術館 “化生-中國當代藝術展”聯展 ,比利時蒙斯市老屠宰場藝術中心 2014 “LOVE AIJING:艾敬的愛”個人巡展,上海中華藝術宮 “LOVE AIJING:艾敬的愛”個人巡展,上海龍門雅集畫廊 2013 艾敬雕塑作品《海浪》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2012 “I LOVE AIJING:艾敬綜合藝術展”個展,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0 中國(當代)文獻展“改造歷史”,國家會議中心 “轉折--當代藝術家聯展”,溫州 2009 “AI WANT TO LOVE”個展,美國紐約 “THE DROP”大型綜合聯展,美國紐約 “落花時節又逢君”當代藝術邀請展聯展,宋莊杰森畫廊 “LOVE IN SHANGHAI 2009”藝術個展,上海華氏畫廊 2008 “ALL ABOUT LOVE”個展,北京今日美術館 2007 “預感” 藝術聯展,深圳藝術方位 博覽會 2016 “軍械庫展覽會”,美國紐約 2009 “邁阿密藝術博覽會”,邁阿密中國廣場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