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6來源:江蘇美術家網 |
世界觀:聶危谷中國畫作品展 舉辦地點:佛羅倫薩大教堂會議中心 舉辦地址:Via de Cerretani 54/r,佛羅倫薩 展覽時間:2016年11月30日——12月9日 開幕時間:2016年11月30日下午17:30 支持機構:意大利國家旅游局 主辦機構:意大利托斯卡納文化協會 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 中國國韻文華書畫院 學術主持:丹妮拉·普羅內斯蒂 (意大利) 協調人:法布里奇奧·博爾吉尼 (意大利)) 策展人:余根暉 (中國) 策展助理:埃維莉娜·克里因茨琳 (烏克蘭) 開幕貴賓:羅穆阿爾多·德·比安科基金會總裁 蓋保羅·德爾比安科先生 藝術家簡介:
聶危谷,1957年生于揚州。1981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8年畢業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獲博士學位?,F為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教授、副院長,中國畫與中國美術史方向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韻文華書畫院副院長、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南京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聶危谷長期致力于中國畫推陳出新,通過中國書法草書入畫、復興丹青傳統與兼收西洋繪畫調性色彩,強化中國畫的意象精神,造就具有鮮明個人藝術特質的“寫彩”畫風并涉足潑彩,彰顯中國畫重彩寫意的表現魅力。籍以呈現天人合一的自然大美氣象與輝煌滄桑的人文歷史景觀。 2008、2012年兩次入選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妒澜缬^—聶危谷中國畫展》主題展覽分別于2015年在中國美術館、2016年6月于烏克蘭國家藝術科學院、2016年11月于意大利佛羅倫薩大教堂會議中心舉辦。同年并參加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俄羅斯圣彼得堡政府民族委員會主辦的“2016中俄名家作品交流展”;由法國莫雷市政府主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國際巡展-2016法國&中國”,以及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的“拯救地球”綠色團體展覽。
展覽作品欣賞: 《晚鐘》
《想往天穹》
《佛羅倫薩禮贊》
《君士坦丁凱旋門》
《羅馬記憶》
《西班牙廣場》
《羅馬假日》
《羅馬花之地集市》
《天使城堡》
《生死場》
《腥風血雨(羅馬大斗獸場)》
《羅馬柱》
《玫瑰紫色的威尼斯水城》
《運河上的圣摩西教堂》
《嘆息橋》
《威尼斯劇院》
《威尼斯的皮薩妮·莫雷塔宮》
《文明旅程》
《他鄉流連》
《懷古》
《藍調錫耶納》
《圣杯》
《米蘭之魂》
《拿波里》
《五漁村的故事》
《山居日記》 水墨的東方書寫與當代轉換 評聶危谷作品 范迪安 聶危谷很注重在中國水墨的語言本體上先有一個高度的認同,他注重研究傳統水墨經典,尤其是研究水墨作為一種書寫性、表意性語言的這個最重要的特征。當我們說到中西繪畫差異的時候,或者說到中西文化的各自特色的時候,我們當然突出地強調中國繪畫,特別是以水墨為代表的中國繪畫在寫意性、書寫性這方面的所長,這正是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在現代文化的這個進程中不可以丟失,特別是不可以忽視的重要的語言特征,我覺得危谷先生他在觀念上是高度地抓住水墨的這個最本質的特征。也可以說,水墨所能夠對于精神性意涵的表達不是靠著描摹,而是靠書寫,靠與自己的感性的觀點而形成的這個水墨的語言生命力。危谷先生在這方面是很清晰的,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他又是非常有自己的學術主見的,那就是水墨作為一種語言,還要解決言說什么的問題。一方面是要緊緊抓住水墨語言的這種自身的文化根性,中國的這個語言方式,另外一方面呢,他要來解決水墨的表達,在這個表達中,怎么能夠具有這個時代的一種文化,甚至包括他自己的這個異域言說的那些關于歷史、關于現實、關于自然的那些理念。我想,聶危谷是很注重在這個方面要形成他自己的突破,也就是在水墨語言的言說主題和言說內容方面要走出自己的路子。所以,這就有了他長達十幾年在這個都市題材上的思考和探索,當水墨和都市相遇,自然就有了一種新的可能性,但是也帶來了新的難度,聶危谷一路過來的這些探索,我覺得他能夠緊緊咬住水墨對于都市,特別是對于都市建筑進行表達,他是要把這個課題做得更加專一,也就能更加朝向深度。我們都有這樣一個感受,建筑是種偉大的文化遺存,特別是視覺的藝術結晶,那么,建筑在某種程度上既象征了特定時代的創造的理念,也承載著歷史時間的風雨侵襲,承載著歷史時間的滄桑變化,所以,建筑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人類的一種重要文化符號,而且這種文化符號由于具有比較顯著的普泛性,特別引人注目。 在聶危谷眼中,在聶危谷的視野中,那些承載了大歷史的,那些具有人類公共性活動的建筑遺存更多是他的興趣所在。這當然就跟自然,就跟古人拉開了距離,尤其是能夠在一個今天中國畫家的國際性的視野中,看到這個建筑的遺存的大背景。所以,我覺得聶危谷畫建筑,像是試圖通往一個更大的境界,一個更有歷史積淀厚度的世界。那么使自己的藝術創作的熱情、激情,能夠和歷史的、堅實的、厚重的遺存形成碰撞。這種碰撞能夠激發創作的靈感,也可以說,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動力,這是很有意思的。另外一方面,我們講的還是語言問題,如何用水墨的方法,水墨的技巧來實現對于建筑的表達,在這方面,我是很欽佩聶危谷先生的,他咬住這個課題不放松,我相信在他那里也是廢紙三千、廢畫三千,也就是說,經過了大量的實驗性的探索,形成了他所掌握的表達方式。因為任何藝術,既有藝的方面,還有術的方面,那么聶危谷要解決這獨特的課題,就必須使用獨特的術,在這個方面,我看到他長期積累形成了對建筑的這個體塊,光影,肌理,痕跡,以及建筑和它所處的環境,建筑如在天地間矗立的一種生命體這些方面的表述。這樣一來,就使他的畫面看上去不是一般的描繪建筑,既不是建筑師筆下的建筑,也不是一般的觀察建筑所能看到的屬于功能性的方面,我覺得他是把建筑當做一個歷史遺存,而且是有生命感的建筑遺存來表達,他所調動的這些技法就能很好地傳達出建筑的生命感,這也是他的作品能夠歸到文人繪畫這個體例中的重要原因。 嚴格來說中國畫家拿起毛筆,因為有毛筆、水墨和宣紙的這樣一種媒介特征,他基本上就是書寫的,除了畫工筆、畫界畫、寫楷體。但是這個書寫性的開放度、自由度,特別是自己心靈的開敞度達到什么樣的程度,那么筆下的筆線、筆墨的痕跡就能夠有多少感人的地方。我覺得關鍵是在這里??绰櫸9鹊漠?,我覺得很有意思,這個建筑本來是方正的體塊性的,但是他呢用書寫來表達,特別注意線條和線條之間由于水的滲化、碰撞所留下來的空白,也就是說,控制了筆線痕跡的邊界摩擦,用這個邊界之間的關聯,來組織成一套筆墨的系統,或者說有一套筆墨組織去表達那個建筑組織,那就跟建筑組織不同了,在某種意義上,通俗地說,既是寫實的更是寫意的。即是表達那個建筑的結構組織,但是,因為他自己的筆墨組織很有特色,也越來越有經驗,這樣他的筆墨語言就超離了描繪性,就超離了敘述性,更多具有抽象的意味,我們講,它有了獨立的價值。 描繪建筑、描繪都市,它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但是又要盡可能地使這種描述回到語言中回到筆墨中。畫家在這里有時候是很難把握好一個準確的尺度,但是,聶危谷在這方面應該說有了很多經驗,還包括這個墨色與彩色的關系。他畫的許多西方古典建筑和現代的國際建筑,它的結構性很強,而且光影性很強,色彩性很強。那么,怎么來用水墨為主的語言體系表達這么一個現代的元素?他下了很多功夫,所以,他的作品在墨色與彩色之間尋找到恰當的比度關系,甚至把色彩作為表達自己感性的一個重要的語素和墨色融合在一起,而墨色里面又有其濃淡變化,并且由于它自身的肌理組織,形成了一個很豐富的世界。所以,聶危谷的整個作品,是一個密度很高,表現力很充分的一種水墨語言方式,我覺得,這已經為我們今天增添了新的水墨經驗,這是有價值的。 聶危谷通過表達建筑,來體現他對于一個大事物存在的一種追尋,這是我看到的很重要的一點,如果僅僅是因為要用水墨來表達建筑就與眾不同了,這其實沒有什么意義,我作為一個水墨畫家,我專門畫我眼前的這些三腳架,攝像機,我就成為一個偉大畫家了?我想還不僅僅是這樣,他是通過對建筑的表達,更多地去表現出他對于一種具歷史性的天人之際的宏大感懷,這是我從危谷作品中看到的,也是我認定的重要的價值,在這方面,很值得我們同行的注意。 策展團隊: 學術主持:丹妮拉·普羅內斯蒂 協調人:法布里奇奧·博爾吉尼 策展人:余根暉 策展助理:埃維莉娜·克里因茨琳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