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3來源: |
前言 范迪安
當代水墨的嬗變與創新,極大地拓展了藝術表現主題、形態與方法,當代水墨所彰顯的觀念意識和語言強度,尤其是以水墨“身份”與“當代性”的疊合,使它成為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崔見的作品開門見山,可見一股來自江南的氣息,他作品中的丘壑形象,很明顯受到江南自然山水給予的滋養和薰染,但是,他的藝術更多是在傳統基礎上的當代表述,具有鮮明的當代意識與風格。
多年來,崔見在堅持筆墨修煉的同時,注重在現實與理想的邊界上表達意態、意象與意境,在個人心理與外部現實的交匯之地尋求精神的棲居。在他的作品中,最具有新意和個性的是他的山水結構,通過密集的筆線,將山石、草木、路徑、流瀑和云氣混合交織為充滿動感的結構,注重不同物象之間的碰撞、穿插和揉匯,創造出蓬勃蔥郁的整體,以內發的生機活力顯現出豐沛的氣象,表達了作為當代人對外部世界的意象性感受,形成了一種屬于他的創見。在他的心目中保持著傳統經典的宏大意識,但追求的是以水墨山水寄托現實感懷,在人文關切中營造宏大氣象。
作為最為敏感也最有直接性的筆線,是水墨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的形式語言,在這方面,崔見的膽識猶如現代藝術的探險者,義無反顧地將筆線從傳統語庫中抽取出來,在實驗的層面推向極端,尤其在恣意的揮灑中將筆線的感覺推向從意識到無意識的的臨界點上,使筆線超越描繪的功能而呈現自身的萬千變化,形成了筆走龍蛇、游絲萬縷的嶄新視像,繼而以筆帶墨,墨隨線后,達到筆墨相映、酣暢淋漓的視覺快意。在釋放筆線的潛力和將筆線推向無意識境界這個方面,他為當代水墨貢獻了可資研究的經驗。
在崔見的理想中,水墨藝術作為東方藝術的象征,其發展的可能性還遠未窮盡。相比起西方,東方的藝術在當代不僅要彰顯自身的原有特性,更要將西方藝術的優長化入其中,成為一種時代的風景。崔見的藝術歷程,實際上就是不斷遭遇如何“化”這個課題并且努力解決的歷程,展示出難能可貴的自為意識,其中包括將身處的地域文化化入胸臆,養成自己文人的性情與氣質;將西方現代藝術的抽象性和中國繪畫的意象性這兩個最鮮明的特色貫通融化,變為自己會心表現的語言;更在觀念上敢于迎向全球化與本土化碰撞交融的彈性張力,不斷探索水墨藝術的當代形態。他在多種矛盾的辯證過程之中使自我不斷得以澄明,抵達新的化境。
作品
![]() 無止境的回音之二 275cm×108cm 2013年
一座山 68cm×169cm 2014年
平湖 23cm×34cm 2013年
綠洲 140cm×69cm 2014年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