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2來源:2014-09-29 |
在近幾年的中國書壇,張旭光是一位受到廣泛關注的代表性書法家。他在擔任全國書協副秘書長和創作評審負責人期間,不僅提出“新帖學”、“激活唐楷”等創作理念,而且以一種宏闊大度的書法形式,詮釋著自己的理念。筆者以為,象張旭光這樣,既能有理性思考,又敢于將自己的理念付諸實踐的書家,理應成為時代關注的重點。 張旭光是一位對書法藝術抱有虔誠之心,立志要在書法創作上有所造詣的人。1991年他從部隊轉業到中國書協工作后不久,寫了一首詩,末云:“艱辛供臥膽,但使愿無違”,由此可見其心志不凡。在當今書壇中青年中,張旭光在傳統帖學上所下的功夫,可稱翹楚。他不僅廣泛臨習晉唐諸名家法帖,尤其在二王行草書以及唐李邕、顏魯公諸家名作上用力頗深,所臨《圣教序》、《十七帖》諸作是其功夫的有力佐證。 張旭光所倡導的“新帖學”,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書學理念,雖然其中有些重要問題尚有待發掘、整理,但他自己的創新實踐,足令書壇眼界為開,也為當代書法美學注入了新的內容。比如他對筆法和墨法的大膽嘗試和拓展,尤其是對中性兼毫毛筆性能的合理利用,包括水墨的調劑,鋪毫、散鋒的處理,大筆飛白的駕馭,以及絞轉、逆鋒等多種綜合技法的運用。這是一個開放性、具有現代美學意義的探索活動。正因此,張旭光的草書突顯其雍容大度,氣勢宏闊的特點,其線條語言穩健而活潑,樸茂多姿,蘊涵豐富,頗具現代視覺沖擊效果。張旭光的某些作品,看似滿紙狼煙、恣肆散漫,但狼藉之中透出蘊藉,恣肆揮灑而不失基本規范。這既是其筆墨技巧運用的結果,也是其現代審美觀念和創作思想的反映。張旭光曾對自己的書法有過這樣的表白:“以現代審美情懷,到傳統長河中去開掘,開掘出現代審美的洪流。使創作從傳統長河的源頭而來,又站在時代潮頭之上。以墨法、點線創造生命的律動、陰陽之變化,即古即新,書隨時代?!边@一段話是頗耐人尋味的。 當代書法的文化背景已發生巨大變化,當代人欣賞書法的心理基礎、環境條件均與古代大不一樣。以展覽為主的書法流通格局,促使古老的書法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時代的審美需求。這其中有一個關鍵的矛盾,即在關照時代審美的同時,如何最大限度地傳承古典文明,發揚光大傳統書法的審美內涵,使其常變常新而青春不老,永葆書法藝術的無窮魅力。張旭光近年在大幅草書創作上所取得的進步,已經得到廣大書法同行的喝彩。筆者認為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大好事。 中國書法自清代碑學以來,一直在尋求突破,但始終沒有找到突破口,當時的人們歸罪于傳統帖學的館閣化,于是放棄帖學的探索而另尋出路。其實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失誤。傳統帖學館閣化,根本原因在思想僵化和伴隨封建政體以及科技落后而造成的帖學經典信息的流失和魏晉精神的失落。隨著時代的變遷,早已塵封的古代法帖不斷被影印出版,公諸于世,加上地下發掘和重大文獻考古發現,傳統帖學經典的信息逐漸得以恢復。我們這個時代,已經具備了重新挖掘、整理帖學傳統,拾回魏晉書法精神并加以光大發揚的客觀條件。張旭光等一大批書壇中青年不約而同地在傳統帖學上汲取營養,醞釀新變,顯示出當代書壇的集體智慧。這也許正是張旭光書法取得成就的物質基礎和時代意義。 張旭光,字散云,1955年10月出生,河北安新縣人。原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F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委員會副主任、硬筆書法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客座教授,清華大學張旭光書法藝術工作室導師,中央美院客座教授,中國美術館藝術委員會委員。自1988年先后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作品展,在中央電視臺舉辦講座,赴日交流講學;作品多次入選國展、中青展、名家精品展等重大展覽,收入《中國著名書法家精品集》、《中國當代美術全集·書法卷》等多部大型書法集;在曲阜、岳陽樓等多處勒石刻碑;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軍事博物館、京西賓館和日本、韓國以及歐美國家收藏;出版專著有《楷書》、《行書》教材,《現代書法字庫·張旭光卷》、《張旭光書法集》、《張旭光系列藝術文叢》(四卷本)、《張旭光詩詞書法》、《行書技法》、《行書臨摹·創作》光盤,并有多篇文章發表。先后擔任中國書法蘭亭獎、八屆國展、九屆國展、首屆青年展等重大評審活動評委會副主任,負責組織和評審工作。 張旭光倡導“重讀經典”,提出“以現代審美意識開掘書法傳統的現代洪流,使創作既從傳統長河的源頭而來,又站在時代潮頭之上,即古即新,走向未來”。他提出的“到位與味道”、“發展新帖學”、“激活唐楷”等思想,以及他的創作,已經廣泛影響了中國書壇,形成了主流書風,被稱為當代書壇的領軍人物。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