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2來源:2015-01-20 |
![]() 提起徐悲鴻大師執教中央大學藝術系時期的高足,人們總會想到吳作人、呂斯百等大家。罕有人知曉與他們同為首屆畢業生的徐風,也是一位兼精中西畫藝的大家,卻因命運不濟、藝途艱難而終老于無錫洛社師范。 徐風(1900—1988),號仁齋,字樂山。江蘇無錫人,祖籍常州。1912年得留日族叔徐少卿關懷,由私塾轉入其創辦的養中小學讀書。1918年考入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學習,時與同學錢松喦等結為藝友,共研藝事。1927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首屆藝術系,深得徐悲鴻老師及著名畫家呂鳳子、潘玉良、張書旂、汪采白等示范傳藝、耳濡目染,得以兼采眾長,日與同窗吳作人、呂斯百等相互切磋,畫藝大進。 徐風不僅對傳統的中國繪畫藝術,包括山水、花鳥、蔬果、人物、飛禽走獸、書法等諸方面研究頗深,而且對素描、水彩、油畫以及藝用解剖、現代藝術潮流、畫派等教學的研究尤有心得。 ![]() 臨徐悲鴻·馬之一—100×58cm—1977 最低調的徐悲鴻大弟子——徐風 文/麥果(無錫江南晚報記者) 2013年5月,在無錫博物院隆重舉行了一場徐風書畫藝術回顧展,與此同時,“徐風藝術館”同時揭牌。遠在北京的徐悲鴻夫人廖靜文發來賀詞,作為一代大師徐悲鴻的大弟子,“太湖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徐風畫藝卓絕,中西俱長,是無錫近代畫壇上又一位大家,但因命運不濟,藝途艱難而終老于無錫洛社師范,名氣也遜于同為徐悲鴻執教中央大學藝術系時期的同班同學吳作人、呂斯百等大家。時耶命耶?故人已去,嗟嘆已是惘然,只有那一幅幅飽蘸激情的畫卷,述說著這位畫家的滄桑與傳奇。 ![]() (一)他是徐悲鴻最欣賞的得意學生 徐風,字樂山,號仁齋,1900年生于常州。幼年時非常喜歡畫畫,天賦聰明伶俐。1918年考取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范,時與同學錢松喦結為藝友。1927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中央大學前身)首屆藝術系。次年正適逢徐悲鴻留法八年回國,暫居上海,藝術系42位同學仰慕大名,在校方授意下,一致推舉徐風、呂斯百、葉季英三人赴滬探望,邀請悲鴻至中大藝術系執教,振興藝術,健全教育制度。同年果然如愿,從此耳提面命。時年徐悲鴻在南京舉辦旅法個人畫展,展前見到徐風所作油畫《自寫像》,認為此畫色彩和諧,氣勢大方,當即遵囑送至展場,與己作同時展出,堪稱殊榮。 ![]() 徐風在中大學習期間,國內名師云集,深得徐悲鴻老師和著名畫家呂鳳子、張書旂、潘玉良、汪采白等示范傳藝,耳濡目染,得以受到了良好的藝術教育,成為優秀學生,徐悲鴻、呂鳳子老師不但非常欣賞學生徐風,而且還分別親筆題贈“清音”和“能得體貌”以此首肯其作品。其后,徐風又被學校安排為徐悲鴻老師看管畫室,陪伴于左右,兼做模特兒,供師描摹,大幅油畫《田橫五百士》中,左上方一位仰視者和一位俯視者就是描摹寫生的徐風頭像。 ![]() ![]() 1943年夏,滿懷創作激情的徐風,集畫兩百余幅在貴陽舉辦個人畫展,展前3日,觀摩人數已逾三萬,這在抗戰期間的貴陽,可以用轟動來形容當時業內及社會各界人士對徐風作品的高度關注和認可,徐悲鴻老師大贊,題贈:“元氣淋漓”四個大字。據徐悲鴻哲嗣徐慶平所述:“元氣淋漓的題詞,是父親對中國藝術界有成就人的最高評價,一生只為兩個人題過,一個是傅抱石,一個是徐風”。當時,《中央日報》也以大篇幅連續報道了此次畫展盛況,稱徐風畫作的構意及手法,其功夫之深湛,技巧之熟練,均達爐火純青,被贊譽為具有傳統寫實、中西合璧的大家典范,一時在西南地區名聲大振。 (二)他是徐悲鴻最低調的大弟子 徐風是徐悲鴻老師在1927年國立中央大學首屆藝術系的學生,是我國第一批掌握了歐洲真正精湛的傳統寫實技巧,并能很好地把它融入到自己中國畫的繪畫藝術創作中,獲得了杰出成就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但名不見經傳,他的同窗好友吳作人、呂斯百等早就時譽隆起,名列畫壇之首,但他毅然選擇教書育人為終生職業,相繼執教于湖南黔陽縣立簡易鄉村師范,貴州安順黔江中學和無錫江蘇省立洛社師范。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著名畫家烏叔養曾邀請他去魯迅美術學院,六十年代初,同學錢松喦也曾多次力薦他進入江蘇省國畫院,但都因家中諸多困難而未能成行。從此,徐風一心以教書育人為寄托,在艱苦條件下默默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 ![]() 徐風和恩師徐悲鴻之間的畫藝交往甚深。徐風家人至今還保存著多封這對師生之間的往來信件和老師的題詞,贈畫等,對這位高徒,悲鴻老師一直是非常贊賞,非常認可。我們不難從悲鴻老師的題詞中可以領悟到,如:“樂山先生惠教”、“奉題樂山賢兄畫”、“仁齋弟近作山水,軼出清人,筆墨之用,一本自然,喜而書此”等。徐風遵囑老師指意,潛心研習歷代名畫名作,幾年間臨摹了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經典傳世畫作近千幅。從而汲取了各畫派中的不同藝術“營養”,為自己的創作奠定了傳統繪畫的基礎。在書信往來中,徐悲鴻還經常詳細詢問徐風所在之地的風土人情和百姓的生活冷暖,展現了一代大家的悲憫情懷。 1970年,徐風隨家人下放到羊尖公社務農,整整十年,但他從未放棄繪畫創作,相反激起了他以農村人物、景象為主要寫生對象,創作了大量的“筆墨當隨時代”的中國畫《五牛圖》、《罱河泥》、《大白菜》、《向日葵》等,水彩畫《農家》、《青菜胡蘿卜》、《雞·小白菜》等,素描《咸黃魚》、《纖夫》、《林蔭橋上》等,這些都成為了徐風一個時期寫生創作的精品力作。 ![]() 《罱河泥》 中國畫 61×110cm 20世紀50年代 徐風的繪畫作品不僅有中國畫、水彩畫、油畫、還且還有素描、寫生臨摹、書法手札和篆刻,其繪畫內容涉及山水、花鳥、人物、蔬果、飛禽走獸以及還有教學筆記、課程講稿和藝術札記。在詩、書、畫、印四個方面都獲得了極不尋常的成就,在他手中,哪怕是一把雨傘、一雙膠鞋都可以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 《深冬圖》中國畫 101×33cm 1929年 (三)后人無償捐贈父親作品建藝術館 2013年4月13日,徐風藝術館建立,其子女無償捐出了父親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53件,完成了父親生前遺愿,體現了家庭的大愛和忠孝,難能可貴。同一天,徐風書畫藝術回顧展暨徐風作品捐贈儀式在無錫博物院隆重舉行,其開幕式參加人數近千人,是近年來無錫地區參加人數最多,質量最高,影響力最廣的一次畫展,不少業內及社會各界人士,給予了高度評價,徐風的繪畫作品傳統寫實,中西兼融、筆墨當隨時代,全面地繼承和發揚了徐悲鴻的現實主義傳統繪畫藝術,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二十世紀杰出書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的書畫藝術是被遺逸的“清音”,總結二十世紀中國畫史決不應讓他缺席。 (晚報記者 麥果 整理 作品圖片由徐建華供圖) ![]()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