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3來源:江蘇美術家網 |
在《圖·像思維—對人·自然·社會和諧共榮觀的整體感悟》圖書出版15年之際,國聲智庫執行主任徐蘊峰和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作者張學棟先生就書中關于“追求人•自然•社會和諧共生共建共享共榮的綠色家園”的理念在北京國聲智庫“智庫會客廳”進行對話交流。 徐蘊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這為科學把握、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人與自然發展規律的重要理論創新,彰顯了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人類未來的責任擔當。張老師您從“圖•像思維”的角度怎么看?” 張學棟:“其實,“圖•像思維”講人自然社會的和諧共生,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認為人與自然社會是一個動態平衡大生命共同體,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組成社會,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思維的高度警覺和心靈的高度敏銳。在行動在做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然后再利用自然中保護自然。當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時,全球性生態危機是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值得每一個生命個體共同關注,從這個意義上15年前《圖•像思維》的面世,便是人從心靈深處對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種特別關注。” 徐蘊峰:“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提出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努力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他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不是充分表達了黨和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全新新思想。” 張學棟:“《圖•像思維》的提出,契合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從大的角度看,生態文明建設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今天所進行的保護自然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本質是為民、惠民、利民的善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現人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 徐蘊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新綠色治理方式,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的各方面,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綠色治理體系,推動綠色行政、綠色生產、綠色消費,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那么,好的理念,好的政策,如何深入人心,如何化作每個人、每個組織、每個集體的共識呢?” 張學棟:“只有從我做起,從當下做起。我選擇了研究《圖·像思維》。 2004年春分日《圖·像思維—對人·自然·社會和諧共榮觀的整體感悟》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2005-2007年“易·像藝術—張學棟心靈藝術”郵票(108圖·像節選其中32個)面世。后出版《圖·像思維與佛學》(易罡、智宣著)、《圖·像思維與道學》(易罡、梓寧著)、《圖·像思維與哲學》(易罡、嚴放著)、《圖·像思維與文學》(易罡、阿東著)、《圖·像思維與人生》(易罡、劉堅著) 、《圖·像思維與水》(易罡、國嶺著) 。 2008-2018年10年間,用圖·像思維研究故宮的建筑的格局與古代綠色行政文化,用“圖·像思維”尋根從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角度追根朔源,一面試圖探究人類生活之根、生命之源、生存之道,一面以微觀視角,深入解剖心與物的關系,思考大時空背景(星際文明)與人心靈(智慧源泉)的貫通機理。 徐蘊峰:“圖·像思維,是不是可以看作為后工業社會和數字化時代,提供一種新思維模式的前瞻性探索?” 張學棟:“在用圖·像思維探究盤古、伏羲和黃帝以及山海經中的古代源點文化時,感悟到的不僅中華文明之源遠流長和生生不息,更重要的是感到我們的整體感悟的思維方式一脈相承和常用常新。特別是漢字的神奇,讓人靜而知性,素而順變。從思而吟到言而誦,從語而作到文而紋中。當下觀物睹事,感山水應草木,從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心底流出。從數千年的文明碩果里,吸取生命個體精氣神相應的素材,包括山水人文、江河湖海、花草魚蟲,名勝古跡、書法字畫……” 徐蘊峰:“跨越生命周期,站在歷史的高度,習主席指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我們國家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不是在綠水青山中,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生。” 張學棟:“用圖·像思維整體感悟是一種符合東方思維特點的方法,通過與歷史、與古人、與山水的對話溝通,達到物我互融,實現借外養內的高層次貫通。人生活在天地間,以自然為生存之源、發展之本,創造發展了人類文明。人與自然關系經歷從依附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升華的過程。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共生,對自然的傷害,最終傷及人自身,客觀規律誰也無法抗拒。” 徐蘊峰:“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是共識,中國共產黨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執政黨的行動綱領,明確指出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期待未來更多的圖·像思維系列成果,服務于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實踐,更好地促進人的心靈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共榮。” ![]() 張學棟字易罡、高級建筑師,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助理、縣級行政管理研究會會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長期從事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融關系的研究,2004年出版《圖·像思維-對自然·人·社會和諧共融觀的整體感悟》等系列研究成果,提出“圖·像思維理論(易·像學說)”,2008年獲喬治·科茲梅茨基獎和國際設計與流程學會(SDPS)院士,2012年獲國際跨領域高級研究院(THE ATLAS)首批院士稱號。 ![]() 徐蘊峰,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國聲智庫執行主任,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課題組秘書長。研究方向為傳媒與智庫、文化軟實力、文化創意產業、“一帶一路”案例項目。策劃“絲路文庫”,編著有《“一帶一路”言論集》、《中國文化藝術國際影響力年度報告2018》。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