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張德泉 文人畫又稱戾家畫,這是相對于專業畫家而言。戾家,含有不守成法,悖于常理的意思。 文人畫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水墨畫,在唐代有張璪的破墨山水,王墨的潑墨山水,殷仲容的“或用水墨如兼五彩”,到了宋代這些技法已日臻成熟。北宋畫院初期,花鳥畫是以黃筌父子的色彩鮮艷,渲染細致為主流畫風,在這同時以水墨形式作為表現手段的畫風也悄然興起,趙佶、梁楷等均有作品傳世。
宋代畫院以外畫家如:文同、蘇東坡、楊無咎、鄭思肖、趙孟堅均擅長水墨畫,他們往往“以淡墨揮掃,整整斜斜, 文人擅長吟詩,擅長書法,這些優勢和水墨寫意畫結合在一起,更適合宣泄他們的情感。文人畫強調繪畫的主體性,認為客觀世界的形體,不過是一種載體,作者是要通過繪畫抒發對人生的種種感慨。 如果一個畫家詩文,書法繪畫都是很優秀,結合得很好,就被尊為“三絕”。清朝畫家鄭板橋就是一個代表人物,所謂“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他差不多每畫必題,題跋中常有精辟獨到的見解,他曾經有這樣一首詩: “少小學畫守規模,老大粗疏法盡無;但得宋元氣韻在,何需依樣畫葫蘆?!? 這是鄭板橋在藝術道路上跌打滾爬幾十年的經驗總結,他認為要做一個有出息的畫家,既要虛心學習前人經驗,又不能墨守成規,要敢于探索,敢于創新,在事業上才能有所作為。 鄭板橋還說:“今人不曰出風入雅,則曰出經入史,處處要典故,心絲如何抽得出,意匠如何造得新?!边@段話對于如何繼承傳統,又不能忘掉自我的存在,是很有啟發的,繼承是為了向前發展,而不應將古代理論前人技巧當作神來膜拜,永遠蜷縮在傳統的光環下過日子,而無所作為。 以書法的用筆方法作畫是文人畫又一特色。 元代流行一種觀念:“士大夫畫者必工書,其畫法即書法所在?!?楊維楨)。有一次趙子昂問錢選:“何以稱士氣?”錢選說:“隸體耳。”如果這句話沒有誤聽或誤傳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繪畫的用筆方法必須和書法的技巧緊緊結合在一起,不這樣,線描點畫就缺少力度,就不耐看,第二層意思是說,繪畫中的形象,應不同于生活的自然狀態,因為隸書在書寫過程中有較多的加工成分。所以趙子昂在《疏石秀竹圖》中題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文人畫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一以水墨畫為主要表現形式,二不強調物體的形似和技法的磨練,三注重主體感受和自娛性,四重視繪畫與書法詩文的結合,使繪畫藝術內涵得以延伸。 責任編輯:王潔 |